大嵙崁3萬年-桃園地質河川探索

(照片為AECOME攝影提供)

 

關於大嵙崁3萬年

地球46億年前誕生,600萬年前板塊運動形成台灣。河流孕育了各地的發展,桃園崁津橋上一覽綿延不絕的大嵙崁溪,跟著設計探索員一起了解大嵙崁的地質、水文、河階、種植與自然。本計劃為都市酵母參與AECOM「桃園市大嵙崁地域發展與跨域整合計畫」田野調查之產出內容,想要了解更多內容歡迎追縱粉專「大嵙崁3萬年」。

 


大嵙崁河階地位置 

大嵙崁河階地是指桃園市大溪區和龍潭區的部分區域,河階地也是高中地理課本的重要內容。大嵙崁溪,即是今日大漢溪(1967年更名),河長135km,是淡水河上游三條河流之一,流域範圍橫跨了新竹縣、桃園市、新北市以及宜蘭縣。

 

 


 

 

地質篇:用萬年尺度丈量大嵙崁

傳說地質學家有一把以「萬年」為刻度的尺,發現地球已經46億歲,在不間斷的板塊運動後,形成了600萬歲的臺灣,古大漢溪在260萬年前成形,河道向西直流入海。人類的文明以千年計,而地質學家則是萬年計算,跟著大嵙崁河階探索員ㄧ起田調,瞭解河階地的誕生,走進大嵙崁。

地質顧問: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  陳文山博士

  

46億歲的地球

46億年前,在一片混亂微塵中碰撞,形成巨型岩漿球,在旋轉中逐漸冷卻,即是地球。

 

600萬年前台灣島誕生

台灣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相互碰撞,地殼擠壓抬升形成島嶼臺灣,持續的造山運動,也形成多樣的地質特色。

 

260萬年前古大漢溪形成

古大漢溪和古新店溪是獨立的兩條河,古大漢溪自石門(就是大約現在的石門水庫位置)向西直接入海。

 

 

50萬年前台北盆地逐漸出現

漸漸出現的台北盆地林口抬升為台地,台北陷落,大屯山火山噴發,台北盆地逐漸成形。

 

10幾萬年前古大漢溪改道

古大漢溪逐漸改道,形成了現今的桃園台古大漢溪河道經過多次改道,入海方向逐步改為往西北的方向,台北盆地的古三峽溪逐漸向源侵蝕,準備襲奪古大漢溪。現在的桃園台地的紅土層(土質非常差),便是古大漢溪多次改道時留下的沖積扇。 

 

 

6萬年前古三峽溪襲奪

經過十萬年,地勢較低的古三峽溪向源頭襲奪切穿山谷,連接上河道已轉向西北方的古大漢溪(發生的地點大約是在現今的鶯歌、三峽附近)成為淡水河的上游之一。

 

 

3萬年前看見大嵙崁河階地

3萬歲的大漢溪河階地連接上古三峽溪的大漢溪水量充沛,河道侵蝕基準下移,溪水急速下切,原有的河道成為較高的河階地,具有國際級規模的大漢溪河階群逐漸形成。看看現在兩岸河階的距離,可以想像當時古大漢溪的寬度。

 

大嵙崁河階地上的生活

第一階: 經過河流沖刷,土壤肥沃,適合耕種, 例如: 順時埔、月眉。
第二階; 可避開河川氾濫,取水方便,適宜民居,例如:大溪、三坑。
第三階: 曾經煤礦發達,礦場在此設立宿舍, 早期許多礦工定居於此,例如:三層。

 

 

 


 

 

水文篇:乾淨的水如何來

一般家庭如何取得乾淨的水?你可知道居住在大漢溪兩岸的龍潭和大溪居民的自來水來自哪裡嗎? 以大漢溪為例,石門水庫下游約 17km處,有一座板新給水廠(自來水淨水場),水源經過處理後供應家戶使用。 用 google map 放大觀察大漢溪,同時發現溪流上有幾道攔河堰,近年溪邊新建了幾個人工溼地,這些與我們的用水有什麼關連?



大漢溪上有許多水利設施家族

  • 集水功能石門水庫、中庄調整池
  • 攔引溪水及取水功能後池堰、中庄攔河堰、鳶山堰
  • 灌溉功能石門大圳、桃園大圳
  • 淨水功能人口密度低的區域設置,如大嵙崁人工濕地、月眉人工溼地、員樹林礫間處理系統。密集高的區域,則有污水下水道系統,包含水資源回收中心,負責淨水功能。
  • 淨水場:板新給水廠、龍潭淨水場
  • 自來水水源保護區:板新給水廠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石門水庫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

  

放大來看跟家庭用水有關的水利設施

龍潭淨水場:取用石門水庫的水源,供應大嵙崁的龍潭與大溪區的自來水。 

 

 

中庄調整池:水池佔地41公頃,大約有29個足球場面積,在颱風期間,可代替石門水庫供應桃園與板新地區 6.2 天的乾淨水源,為石門水庫爭取水力排沙的工作時間,減少水庫淤積的問題。

人工濕地:月眉人工濕地、大嵙崁人工濕地不只可以淨化水質,大溪達人黃建義表示,十年前只看到「大冠鷲」,這幾年陸續看到黑鳶與魚鷹,溼地對生態環境改善也有助益。

中庄攔河堰:攔截的溪水注入中庄調整池。中庄攔河堰的閘門可以在沒有電力的狀況下操作,對於颱風期間停電時,大漢溪水位的調整,有很大的助益。

 

板新給水廠:位在新北市三峽區,供應桃園地區,及新北市板橋、新莊、蘆洲、五股、泰山、八里、樹林、土城、三峽、鶯歌、中和、三重部份地區的自來水。

鳶山堰:攔截大漢溪水,供給板新給水廠運用,位於新北市三峽區。


參考資料來源: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 
https://bit.ly/3jtbzhC
台灣自來水公司 
https://bit.ly/36YFWHM
經濟部水利署 https://bit.ly/3tIni0e 、https://reurl.cc/zbrZlk

 

大漢溪上的淨水設施

水質水量保護區:是一條隱形的保護線,而人工溼地和礫間淨化工法,讓家庭、工廠污水等,現地淨化水質後,再流入大漢溪。

人工濕地:平面的淨水設施如大嵙崁人工濕地、月眉人工溼地。

 

礫間淨化工法:立體的地下體結構淨水設施,如員樹林礫間處理系統。

立體與平面的淨水工法:立體的礫間淨化工法與平面的人工溼地,都可以現地淨化水質,同時也可以成為大家的休憩場地。

 

月眉人工濕地:塑造自然感的人工造林,落羽杉成為民眾朝聖的重要景點,池裡正有淨化水的功能進行中。

(照片為大溪達人黃建義攝影提供)

參考資料來源:
桃園市水環境保育網路平台 
https://bit.ly/2N4ZYcq
桃園市政府水務局
 
https://bit.ly/3jxReaR


中庄攔河堰:為傾倒式活動堰,閘門以油壓系統操作,一旦遇到停電的狀況,閘門也能自重倒伏,即時調整大漢溪的水位,單一閘門跨距約20公尺、高度5公尺,規模為東南亞最大!

 

來到中庄攔河堰的現場,仔細觀察閘門升起與下降。觀賞的最佳景點:月眉人工溼地旁的堤防,可近距離觀察攔河堰和大漢溪河床,如果有空拍機,也是另一個綜觀全局的方式。另外,在地人喜歡稱它為「月眉攔河堰」。至於,什麼時候可以看到閘門升起或是降落,真的就得碰運氣了。攔河堰不只是水利設施,為了維護當地原有的生態環境,在靠大漢溪西岸(瑞興里),量身打造特殊半錐形魚道,並設有休息池,可滿足河段魚類最大突進泳速及洄游特性,維持生態永續。

(照片為大溪達人黃建義攝影提供)


小知識:攔河堰

橫跨於河道上之水工構造物,堰體規模通常比水庫為小。主要是利用堰體本身的高度將河水位加以抬升,而能夠以自流方式引水利用,同時兼具控制及調節河川水量的功能。


參考資料來源:
經濟部水利署
 https://bit.ly/3p5ombb

 

 

 


 

 

農夫篇:農夫們不只是耕田種菜

大嵙崁河階地的第一階,經過大漢溪流域沖積,土壤肥沃,適合耕作,從清乾隆年間人們來到這裡開墾,近 300 年後的這裡仍然是以稻米為主的農業耕種區域。2020  12 月初探索員們來到龍潭區三坑里紀錄下 位農夫的故事與生面貌。

 

一把鏟子開墾水圳的農夫:湯萬國

回憶當年還是日治時代,年幼的湯萬國和父親、阿公及附近農戶一起人工挖掘水圳灌溉,手拿一把剷子,沒有水泥,只用土石推疊的水圳,遇到颱風水圳就會坍塌,需要即時搶救的情景,彷彿一切歷歷在目。歲時就以插秧技能在田間換工,直到 2-3年前還曾參與新屋地區的插秧比賽,拿到冠軍,問起秘訣:就是要把秧苗插得直、美、快。「很多朋友都跟我說想開一點,不要再種田了」今年 80多歲的湯萬國說,跟兒子住在龍潭,仍然天天風雨無阻回來河川底的農地耕種,生活快樂滿足。 

 

 

三坑茭白筍


筊白筍是三坑名產,無論是專職農夫或是在溪邊闢塊菜園的阿嬤菜農,都驕傲的說,三坑的筊白筍,沒人比得上。最厲害的是,因為產量不多,要想吃到三坑的筊白筍,還得是內行人才有門道。探索員 12 月初來到三坑時,筊白筍季節已經接近尾聲,跟著湯萬國阿公來到田裡,還剩些農夫已經不打算採收的筊白筍,隨手拔下來嘗一口,品嘗到多汁清爽的甜味。

 

 

 

三代同堂的愛心農夫:李廖財

 

李廖財是傳統的務農人家,家族從民國 30 幾年開始就在三坑定居作農。爸爸 90 歲,媽媽 85 歲,自己也 60 多歲了,日常都是由爸媽指導著照顧 2 甲土地種稻。此外,弟弟經營飼養神豬的工作,家裡有耕種四季蔬果的小菜園、魚池、養雞、養鴨,所有的食材,幾乎自給自足。家族裡只有李廖財繼續跟父母一起耕種,兄弟妯娌和下一代,平日在外地工作,晚上回來三坑居住,過著三代同堂的生活。身為傳家的冠軍米農夫,講到種植米的秘訣: 「要好好的照顧,做田間管理,有愛心去照顧他,會有回報的」,冠軍米農夫李廖財跟我們大方分享。

 

 

 

種菜的秘訣&四季的菜園

李廖財早上 5 點半就去菜園,跟菜講講話,關心它們有沒有乖乖長大;只要細心呵護就有豐收的菜園。冬天種高麗菜、青花菜、福山萵苣、茼蒿、菠菜,也會曬梅乾菜。春天吃豆類、小黃瓜;夏天吃南瓜、冬瓜、絲瓜;秋天皎白筍等其他青菜。

 

好奇滿滿的農夫

年過 90 的爸爸廖瑞塘農夫,雖然耳朵重聽,對周遭的事務仍然充滿好心,訪談過程中拿起放大鏡認真研讀探索員的訪談題目。 

 

 

斜槓農夫:曾立杰

「很滿意現在的生活,不喜歡都市的朝九晚五。」

出生於三坑的曾立杰,曾在外地工作,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壓力大,30 歲時回家鄉跟著爸爸學習種稻,負擔粗重農務,曾爸爸則在旁邊專業指導。今年 36 歲的曾立杰提到:專職農夫需要經營至少 5 甲地稻田,收入才足夠養家,而家裡土地僅 2 甲,只能作兼職農夫,平常還有一份通信業工作。

 

社頭文化傳承

除了耕種日常外,神明生日時農夫也會參與地方的社頭活動(陣頭)迎神繞境。回鄉後曾立杰像許多在地人一樣,跟著父執輩在關聖帝君生日時(即為「大溪大禧」)參與「社頭」,擔任輔助神將的工作,迎請神明出巡遶境,保佑地方四境平安,這是一份以家族或是行業傳承的節慶文化,每年關帝生日前一個月,社頭自動組成,開始練習,很累很辛苦,但,這就是傳承。從家業到傳統文化精神,曾立杰都從父輩手上接棒。

 

大嵙崁河階地的第一階

包含河左岸的河川底、中庄、右岸的月眉、順時埔和溪州。站在第一階上,放眼望去多是農田,作物包含稻米、筊白筍、韭菜、綠竹筍、網室栽培蔬菜、香蕉、油茶、蘭花等經濟作物,還有許多在地人的小菜園,隨著四季更替,種植當季的蔬菜。秋收後,有的田地會換上彩裝,小小多彩繽紛的花朵,景觀上相當吸睛,也是來年耕種滋養土壤的綠肥。

 

 

花海與綠肥

每年10月底到隔年1月舊曆過年前,秋收後的農田常見各色花海,吸引著人們遠道而來,投注讚嘆的眼光,走入花田,擺著姿勢,用相機紀錄美景。大嵙崁河階地的第一階是農業耕種區域,來到這裡就有機會與花海不期而遇。提到這些讓都市人驚艷的花海時,青農曾立杰哈哈笑的說:那就是農田的綠肥啊!花海是綠肥、觀光或是農業,在不同人的眼裡,價值大大不同!

 

 


 

 

部落篇:懷著原鄉記憶的都市部落

2020年底,探索員來到大嵙崁河階地左岸,拜訪位在崁津大橋旁河川底海拔約 90m的崁津部落,這裡乍看偏僻,但是距離河右岸的大溪老街開車只要 11分鐘。部落居民 100多人,主要是來自於花蓮、台東的阿美族。訪談過程中,居民們表示,崁津部落與花東的居住環境很像,望眼看去一片綠意,有山有水,從老人家到小小孩都和樂的住在一起,儘管物質與市區落差很大,但生活感是無法被取代的。

離鄉多年,定居在桃園崁津的族人,許多生活習慣仍然依循原鄉傳統。以採集為例,除了在部落周邊種植常吃的野菜;外出工作時,也常在工作場域附近進行野菜採集,許多人都擁有秘密的採集地圖;回到部落,大家過著團體生活,族人就是家人,分享野菜、一起品嚐料理。

 

一邊學習一邊傳承:張素媛

1991年出生的素媛從小在崁津長大,在外求學後才意識到部落的生活很不一樣,團體共享生活,耆老時刻的關愛,都是讓人眷戀的原因,因此也在這裡成家定居。素媛說:「在部落裡,我是年輕一輩,對於部落文化的認識,只有課本上的那些,求學時學校也不會教,對自己的族群是不了解的。」這幾年開始參與部落的文化課程,學習母語、古謠、編織到摘採野菜的方法,也帶著9歲的孩子一起認識部落傳統。

 

 

照片中服飾和配件都是素媛親手設計製作的,每個元素代表不同的意義:小腿上的綠色的鬚鬚是小米的稻穗、披肩上的花朵代表「美好的日子」、裙子邊緣的手秀圖騰是「老人的叮嚀」。很可惜的是,現在「老人的叮嚀」內容意涵已經流失,只是沿用傳統圖騰。穿起自己製作的服飾,素媛有點害羞的說:「服裝的元素是文化的傳承,顏色則是我自己搭配的,裙子的部分傳統是長版的,被我改成短版的了。」

 

 

 

凌晨5點的韭菜人生:鄭正和

70多歲的鄭正和是從花蓮光復來到北部工作的阿美族,年輕時以木工為職業,曾隨榮工處派駐到沙烏地阿拉伯、埃及、約旦等地,擔任領班帶著外國工人修水溝、蓋馬路。20多年前原本居住於市區的鄭正和,經歷了一連串生活與經濟的波折後,在族人的邀請下,搬來崁津,用木工的技能在此搭建房舍。現在過著半退休生活的鄭正和說:「我的兒子住在八德,偶而邀我過去居住,我的頭都暈暈的。比起都市,我選擇這裡一出門是山是水,鄰居隨時互動,大家自由自在的開心氛圍。」

崁津部落周邊是滿滿的韭菜園區,一年四季都是產季,在韭菜產業鍊中,部落老人挑揀韭菜,賺取生活費,韭菜被挑揀後才會進入市場,遇見消費者。除了週日休息,鄭正和每天上午 4點起床去住家隔壁的教會禱告,5點多接著與另外兩位部落老人,聽著收音機,坐在路邊的棚子開始揀韭菜,到中午才休息。

 

津部落周邊韭菜園

桃園大溪,特別是崁津、中庄等低位河階地區,適合種植韭菜,年產量可達2000公噸,每年10月左右是韭菜開花的季節,白色的花海形成另外一種景觀,適合「花海迷」參訪。

參考資料來源:
桃園市大溪區公所
 https://is.gd/mPDoBH

 


崁津部落的拓荒者:林阿嬌

探索者在挑揀韭菜的棚子裡,遇見林阿嬌,聊天後才知道,她在1996年來到這裡,是最早期來到崁津的原住民,見著這裡有著與東部家鄉相似的環境,就與族人一起住下來。說起過去的日子,阿嬌說:「辛苦啊!要顧生計外,照顧孫女,前幾年還幫孫女照顧 2 個小孩。不過,現在我要好好的享受我的人生,每天早上起來跟其他老人一起挑揀韭菜,下午四點前就在我的菜園子裡,整理整理。」

跟阿嬌一起站在菜園裡,樹蔭下不時涼風徐來,聽著旁邊溪流潺潺的水聲,也是一種世外桃源。
備註:林阿嬌是素媛的外婆,鄭正和的大姨,原來部落裡的關係密切,許多人都有親戚關係。


 

阿嬌的紅藜麥

林阿嬌的菜園不大,綠油油的幾種家常食用青菜外,兩三株紅藜麥極為顯眼。極少的量,自然不是夠吃的,阿嬌說:「就是種著好看啊!」

參考資料來源:
紅藜麥
 https://bit.ly/3khdIgw

 

隨性的菜園管理員:Amy

在部落裡遇到 Amy的時候,她正坐在屋子的半戶外空間,整理採收來的 Tatukem,一會兒要交給菜車的攤販去販售。在我們央求之下 Amy帶我們來到屋子旁邊的菜園,看起來像是雜草叢生,其實藏了青辣椒、紅辣椒(可泡小米酒)、神秘果、芒果樹、左手香,還有許多以原住民語稱呼的蔬菜。 Amy笑笑的說:「哎呀!我都沒有整理拉!順手又採摘了滿滿圍裙口袋的紅辣椒。」

 

 

Amy說:左邊的是 Tatukem,又稱飛機菜,一般稱龍葵,煮湯就可以吃囉!對身體好的!
隨口就唱起了 Tatukem之歌,一起來聽歌吧! https://reurl.cc/9Z7xdn
照片右邊的是野生茼蒿,各位看得出來是兩種不一樣的蔬菜嗎?

 

感謝滿滿也是友善滿滿:部落頭目夫婦 

頭目蔡銘忠和太太錢富蓉,是部落裡的中生代,白天各自外出工作,在工作家庭生活之餘,自願擔任部落的頭目與頭目娘,協助部落與公部門的溝通。儘管部落的組成來自花蓮與台東不同部落的阿美族,幾十年來維持部落團體生活,特色之一是,每件事都要共同決議,大至部落建設、什麼時候辦豐年祭,小到舉辦烤肉會,怎麼分工準備,都是整個部落討論後共同決定的。

頭目說:「我最關心的就是部落裡的老人是不是能夠安心的居住。」,來自復興區泰雅族的太太錢復蓉也說:「住外面哪裡不好?都是水泥房,但是我為什麼要屈就住在鐵皮?感情嘛。」

出現在都市周邊的崁津部落,似乎蒙著一層面紗,有些神秘感,頭目太太簡富蓉說:「有人提過部落大門要設柵門,但是大家都不願意,就說幹嘛把自己關起來,這裡是部落門口,我們也很歡迎大家進來。」,他們也說:「每年辦豐年祭,堤防上許多過路的遊客,會自然的加入,我們真的是很歡迎大家的。」

 

崁津部落

開車來到部落,門口左手邊的雜貨店外,有時候坐著正在聊天的族人,只要友好的跟他們打聲招呼,表示參觀的意願,走入部落不是難事。探索員到訪那天,在部落的雜貨店門口看到三五位婦女正在吃生魚片,她們指著小貨車說:「跟他買的。」,原來是來自家鄉台東成功的魚販,帶著東部的鮮味,來到部落。

 

適合串門子的半戶外空間

部落裡的房子,多半是木造、鐵皮或是貨櫃組成的,每間屋子都有一個半戶外的空間,放上椅子,就是最佳的鄰里互動的空間。也別小看屋外盆栽中的植栽,都可能是族人每天餐桌上的佳餚。

 

受河堤保護的河川底

2000 4月桃園市政府水務局施工完成的堤防,保護了部落不受水患的侵擾,堤防外是一片自然美景,好適合遠望冥想。

  
如何到達崁津部落

想要拜訪崁津部落,除了開車前往,也可以在三坑生態自然公園或是大溪河濱公園租 ubike,順著腳踏車步道往崁津大橋的方向,欣賞大嵙崁河階地第一階的風景,途中就會經過部落囉!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景觀,以不一樣的心情、不一樣的角度,在老街美食外,感受大嵙崁。

 

主辦單位|桃園市政府水務局
總執行單位|AECOME 艾奕康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企劃執行|都市酵母
視覺|洪子庭、許凱婷


 


 

 

 

 

 

 

 

Share/Bookmark
 

爺奶爸媽我孩子的教科書特展

林業署 山林製造

康橋國際學校 環境調查與行動

台中樂居管家

康橋國際學校 校園角落改造行動

共感・空間工作坊

sustainable funture

美感教育課程|色彩1000擊共創工作坊

設計增能工作坊 | 雲科大色彩400擊

環境美學色彩議題 - 生活中的色彩

高齡化社會議題 - 活躍老化

展覽360度角 設計思考面面學 教師工作坊

2022 臺灣文博會-寶島冰菓室

桃園幼兒園 空間佈置美學工作坊

靚庄 客家關西色彩

墾森旅遊意象重塑計畫

萬用防災課

地球的永續發展研究 SDGs

金門島島島

台東食育提案所

Action for Education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世界最美的教科書展

來墾森開森眼

聚落工作坊 / 指向基隆太平山城

美感電域_變電箱科普特展 新竹站

大嵙崁3萬年-桃園地質河川探索

2021大風吹生活冬令營_小小設計師的手眼心腦工作坊

Action for Education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科教館減法白皮書

科教館減法白皮書

OHHHH 防災-哇哉!緊急避難包推廣設計

美感電域_變電箱科普特展 台北站

科教館減法白皮書

100種與空總毯的互動

廳院松-表演藝術圖書館參與式設計坊

國道設施環境色彩工作坊

OHHHH 防災-哇哉!社會設計實踐計畫

啊~又想去明德山莊了!環境設計學工作坊

水湳洞別有洞天 - 開啟漁港的第一課

台東咚咚咚 TaitungDongDongDong

青潮蔓延 一日設計師工作坊

社區生態設計所_人鳥共融

龜吼漁港親海環境規劃案

寶藏巖的寶村柑仔店

深圳停車場公共藝術

花蓮中正國小色彩工作坊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論壇 2019

誠品 未來書店展

校園改造 x 給夢想更多可能

桃園美學願景形塑

城市精神展:當代公共設計檔案

中山女高校園減法設計

世界教育學_海洋教育課程教學計畫

怪獸島的那道光

富岡生活富岡燈

復興球色彩改造

citytale 都市節慶

萬華製造

教育環境改造 - 給夢想更多可能

景觀街道觀察員

國小減法空間設計

國小的色彩學

白晝那道光 Nuimière

台灣公共廁所計畫

馬桶衛生紙研究

測量學工作坊

復興南北路的自行車物語

基隆街道觀察學

Taipei Issuuuue 活的展

單車的日常空間裝置工作坊

上海城事設計節 小招牌工作坊

水越廁所展

城市探索 光偵探

運動景觀設計工作坊

都市飛行物創造作坊

宜蘭教師夢

臺北生活景觀改造計畫

變電箱色彩改造

Re-create Taipei 台北鄰里公園翻轉計畫

2015究極的聖誕節-節慶慶祝法

士林那道光

市場小學計畫

街角英語區

旅,讀物展 每一條街都是我的王國xxx

那些日常設計展

水越設計 白色插畫展

台北傳統市場蒐奇記

創造你的一條街圖書館展

大學生教小學生系列活動 - 市場篇

國際文化設計工作坊 2015

人生大不同 now to 60

世界候車亭考與臺北

都市音感工作坊

城市運動場工作坊

西門卡樂快閃

都市中偉大的挑剔者

臺北街角遇見設計 2014

3 hours 我的街角設計3小時

新一代巷弄展

創造你的一條街

水越設計 捨不得包裝展

都市酵母‧設計工作坊

外帶美術館工作坊

都市酵母燈節特展.靈光一閃

如果我是臺北市長,美學創意PK大賽

聖誕故事趴涕 Xmas Story Party

都市酵母.叢生想像小舞台

我是市長工作坊

都市酵母.城市高帽工坊

都市節慶的面孔

虛擬貨幣 vs.未來投資計畫所

臺北市清潔隊員裝備提升計畫

究極台灣工作坊 2013

國際文化設計工作坊 2013

秋日味蕾醃漬

環境色彩組合的靜懿童夢 - 台南虎山國小

集鳥計畫 II

臺北街角遇見設計 2013

集鳥計畫 I

綠圈圈夏日藝術季

食物零浪費工作坊

都市酵母.都市音感工作坊

環境色彩體驗工作坊

街角surprise!工作坊

寶藏巖色彩裝置工作坊

紙陶的共生記憶工作坊

都市酵母.臺大春色工作坊

都市酵母客廳‧實驗工作坊

都市酵母.臺大春色工作坊

臺北市國中校長培力工作坊

寶藏巖家家戶戶一月詩

一條街的互動計畫 II 一月詩風景

一條街的互動計畫 I 參與式交流

臺灣市民與國際設計之聯想

臺北創意學院 - 流通臺北

都市酵母客廳.空間色彩工作坊

觸摸表演藝術虛擬交易

臺北市政府設計思考系列課程

停車格的春天

臺北色彩漫步-信義區

臺北色彩漫步-大安區

究極台灣工作營網路展

國際文化設計工作營網路展

食物 x 設計工作營網路展

我的動物日記,探討生態多樣性

都市改造計畫 - 清潔團隊的專業系統建立

圖書街景

AGUA Design x aveda

美術節親子工作坊&藝術家之夜

amy的世界廚房

都市材質工作營

都市色彩

5坪水越的春日材質互動實驗

都市酵母的都市創意

台北屋頂上的提琴手

都市酵母捕雲馬拉松計畫

大稻埕百年巡禮

大稻埕百珍圖物件解析

大稻埕獨白

都市酵母 x 水越設計 種子計畫

都市街道美學設計工作營

都市酵母 味蕾醃漬廠 蔬果漬 xxx

都市酵母 - 臺北那條通的那座山

臺北那條通的那座山 - 清潔隊員服裝&道具

都市酵母.味蕾醃漬廠-蔬果漬

五坪水越的夏日體操展

都市生態圈 - 與動物一起下午茶

打開生活工藝坊

都市酵母.島嶼瓢蟲紀

臺北草地新居實驗

五坪水越的夏日體操展論述

感光!光影工作營

N.0001 - 如果青年住宅能蜿蜒地在淡水河畔左右

N.0002 - 巴黎,建立在美感要求上的城市

都市酵母 x aveda 珍惜水資源

台北好居城市未來觀x

寶藏巖地景快閃大集合!

都市酵母 x 雲門舞蹈教室的尾巴舞

我 今天是隻兔子

寶藏巖元宵地景裝置.寶兔兔找太陽

都市酵母.都市生態圈

都市酵母瓢蟲紀&都市酵母尾巴人

看見台灣的111片雲

Bo-casa 寶藏巖國際背包客空間規劃工作營

台灣百物語攝影展

黃色椅子計畫3

黃色椅子計畫1&2

黃色椅子計畫1&2

黃色椅子計畫1&2

都市酵母 - 就是這個光!!!

國慶日掛果旗,吃水果餐

都市酵母商圈創意改造計畫 - 師大商圈11店家

都市酵母台大公館商圈創意改造計畫 - 歐喇墨西哥餐廳

都市酵母台大公館商圈創意改造計畫 - 魯米爺咖啡

都市酵母台大公館商圈創意改造計畫 - 雅博客二手書店

都市酵母台大公館商圈創意改造計畫 - 上帝的後花園

都市酵母台大公館商圈創意改造計畫 - Maryjane Pizza

都市酵母台大公館商圈創意改造計畫 - 金石樂器行

都市酵母台大公館商圈創意改造計畫 - 瑪莎胡同咖啡館

都市酵母台大公館商圈創意改造計畫 - 醉紅小廚

台灣百物語攝影展

都市酵母台大公館創意商圈改造計畫 - 波黑美雅咖啡館x波月豚肉料理專門店

都市酵母商圈創意改造計畫 - Couple Pasta

都市酵母客廳

國慶日掛果旗,吃水果餐

黃色椅子3.6張椅子6首詩

都市酵母客廳 寶藏巖駐村計畫

都市酵母商圈創意改造計畫

2010都市酵母「黃色椅子計畫3」,10月2日寶藏巖首次公開

10月10日 慶國慶的第66種方法

2010都市酵母「黃色椅子計畫3」,首次公開

都市酵母民國百年慶工作坊

街道傢具短片

5坪水越的吉光片羽展

台灣的街頭街語

五坪水越 5 lab

city for fun

都市酵母2009台中設計博覽會

都市酵母交換日

動起來

88水災 都市酵母鄉親加油計畫

展覽佈置:是一門讓參觀者吸收消化的美味勞動勞動藝術

演講:內容精彩與主講者的名氣大小無關,關乎分享用心

都市酵母2009遍地開花 展覽開幕

都市酵母黃色椅子快閃計畫

都市酵母2009遍地開花

都市酵母&PiKAPiKA

都市酵母市井執人研究

都市酵母 x So-net x pikapika

光的城市 創作教學

都市酵母2009遍地開花說明會

都市酵母pecha kucha night

都市酵母黃音管

都市酵母4x6客廳

都市酵母黃音管

都市酵母2008陽台計畫-台北

都市酵母 快樂黃包車

都市酵母快樂黃包車

city icon

city icon 2

都市酵母2008陽台計畫-台中

city icon 3

都市酵母pecha kucha night

都市酵母黏性機場概念

都市酵母之異想天開

都市酵母2007誠品信義全棟發酵

台灣超級郵差

都市退休長者的第二春

上班族愛閱讀

綠必須真正滲到心裡,才能到每一個角落

都市的公園給所有人使用

game city - 123自由人

世界概念設計 plan global

CITY YEAST Copyright
 
newsletter    
  SUBSCRIBE ENEW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