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角落加法行動
康橋國際學校(林口校區)邀請水越設計團隊,運用設計思考與國高中生以及老師一起共創。
還沒到學校,就發現康橋建築物特色明快潔淨,果然校園內舒適簡潔,色彩和諧,是台灣少有的校園環境美學案例,透過校長與老師們的校園導覽,立即有共識共同合作進行校園參與式設計活動,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做意想不到的事情。行動分為校園減法設計-環境調查與行動,以及「新型態第三空間」,由學生自主組隊創意徵選,參與校園加法設計-角落改造,體驗完整公共空間設計流程,從創意發想到實地施作。
校園減法設計-環境調查與行動連結
改造場域
透過校園田調觀察,學校與老師、學生,提出5個空間作為改造的場域。
校園改造計畫執行
校園角落改造計畫,除了老師與學生的參與,在水越設計總管agua帶領,以及5位設計師陪伴下,開啟學校角落的改造計畫,以參與式設計創造更舒適的學習環境。
啟動校園角落的改造
參與式工作坊,是一場開啟校園改造的序幕,帶入設計思考進入校園,以利後續的持續運作,學生將會開始採買傢俱物件等,並羅列預算,過程中包含3次的線上會議,並讓學生收集使用者建議、設計師建議,直到完成實作,並分享歷程。
講座交流
在開始參與改造之前,agua 帶入設計案例分享,讓同學、老師們多看看來自不同地方的案例。同學們在講座期間熱情的發問,並積極交流水越設計/都市酵母帶來的案例。
校園觀察
經過講座交流後,學生們組隊以校園色彩田調、秘境探索與地圖繪製,遴選出9年級到12年級參與的學生,利用週末參與式工作坊,開啟校園改造計畫。
啟動參與式工作坊
工作坊當日剛好也是世界地球日,與周遭的同學、老師、設計師聊聊對地球永續的看法,充滿能量的序幕。
1. 為什麼參與式設計?
參與的老師與學生紛紛回答:「因為我是身歷其境的人」、 「可以激盪出更多不同的想法」 、「讓每個人都有參與的機會」、 「everyone can bring the own using experience」、「因為我們是使用者,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環境,我們才會使用。」...
2. 各組探勘&定義
師生與設計師,前往自己的改造場域,以身體尺度、紙尺,測量場域長寬,判斷人與空間的距離,並判斷在不同視角下,思考最舒適的改造並羅列各種使用者。
3. 發想創意
在有了場域的認識之後,試著思考「想在校園裡,做些什麼呢?」
透過大家的腦力激盪,改變空間上的各種問題,每組提出創意的點子,過程中,師生們從使用者出發,同理不同學齡學生、管理者、清潔人員等使用者的需求,也依據空間特色進行創意發想,例如光線、游泳池、交通過道、聽得到下雨聲等。
4. 檢視
檢視的方式,也就是學習換位思考,透過角色扮演,考量校園裡的使用者:校長、學生、清潔叔叔阿姨、總務組任,甚至是總統、校友、家長,都是可能的對象,思考不同對象的需求可能有哪些。
5. 製作原型、測試+修正
利用膠帶、紙箱等工具,製作1:1的場域構想原型,學生發揮對場域的比例關係觀察、動線、質感思考,進行構想原地放樣。
6. 主導者是學生,設計師與老師擔任從旁引導協助
各組同學利用紙筆,讓學校裡的使用者了解構想。
此行動持續張貼到發表會當日,這段過程學生將收集到各種使用意見。
設計線上諮詢
期間設計師開放線上諮詢,給正在設計採購執行階段的學生多角度建議。
歷程交流分享會
發表日當天,各隊學生分享改造過程的學習心得。
第一組:四樓穿廊
採光極佳,相較於三樓穿廊頻繁的走動,這邊的使用更為單純。同學思考怎麼樣讓這裡的空間有趣,讓使用者有機會利用下課時間休憩,除了各種椅子,提供舒適空間,並在柱子上加了互動留言板的方式,更加了展板的設計,讓校園多一處展示空間。
小隊心得回饋:以為很簡單,其實不簡單,有許多需要考量的,像是預算分配、選用家具舒適度、網購評量等考量。
第二組:三樓的端點
教室旁的空地,L型的窗台,讓人想停留在此。改造構想是將地面升起,與窗台視線等高,成為一個可以閱讀、課後休息的平台,聆聽簡報的其中一位老師回饋:「太喜歡了,希望未來可以放置行動車書,成為學生的聚集點」。
小隊心得回饋:
❶ 初衷、核心價值與完成檢視:
給自己小隊11.6分 (滿分10分),完全量身定做,還有組員精心的繪畫。
❷ 對設計的想法:
「是新的嘗試很開心,可以參與小組畫畫的工作,印象最深刻,我們很團結,本來有矛盾,經過溝通達到共識」、「投入天天下課晚上八點,週末也來,覺得可以很安靜地畫畫」、「設計在生活中很多角落,量量看家裡的階梯尺寸,關心學校階梯、油漆選用的材質哪種適合...」、「學到很多細節,監工、處理很多小小事情,許多事情都是一步一腳印地完成」、「我們每個人都是花瓣,過程最重要,大家的團結,一個人都不能少」
❸ 學習到什麼:
「了解油漆的使用」、「施工監工,看到不一樣的世界、團隊合作」、「設計發想很重要」
第三組:小草坪
剛好位在車道旁、餐廳窗外,是學生等待家長接送的必經路線,也有餐廳往外探望的好視野,原本就有極好的視野與環境,這組考慮了坐椅與趣味,添加了風鈴、壁貼等裝飾。
小隊回饋心得:
❶ 對設計的想法有什麼改變:
要考慮的外在因素很多,例如環境問題,材質、價格、風雨、蚊蟲、氣候,希望以後有機會再參與校園改造。
❷ 合作中的過程,再來一次有機會更順利:
希望多找組員,多一些點子,可以再有主題性一點。
第四組:游泳池外空間
游泳池外的空間,本來是空蕩的,據參與同學調查,認為許多學生都不太喜歡上游泳課,因此思考要讓人因為這裡的空間,愛上游泳,增加了不同的圖像,體育老師也回饋,覺得這樣的空間很適合溝通互動,也有發現真實的使用實例:校隊比賽前會投販賣機彈力球舒壓。
學生回饋心得:
❶ 初衷、核心價值與完成檢視:
每個步驟都有收穫。到最後完成很有成就感。
❷ 這個為期3個月的實作,對於公共設計,有新洞見?:
後續的維護很重要,使用上宣導,不要用力坐,公共物件要考量脆弱性與維護成本,需要測試使用,維護成本與安全問題。
❸ 是否有認識新的領域:地貼廠商的溝通、給圖的過程。
第五組:二樓空橋
是許多師生在大下課時間會來休憩的地方,原本的空橋狀態,雖然寧靜、視野極佳,但也空曠可惜,因此同學思考如何增加機能,並讓全校師生可以在這裡有更舒適的地方坐著休息。過程中反復調整色彩,學生對校園氛圍勇於表達,最後的呈現以工業風搭配窗框,並善用木頭材質,使整個空間自然舒服。
學生回饋心得
❶ 初衷、核心價值與完成檢視:
過程中挑戰性最大的部分是測量。尺寸很重要,測量了很多次。
❷ 合作中的過程,再來一次有機會更順利?:
網路上採購時會先調查店家是否適合、可以在預期時間送貨,一開始沒想過要跑家具行的,但因為網路來不及。
❸ 這個為期3個月的實作,對於公共設計,有新洞見?:
會從設計的角度如何看設施,也開始維護公共設施,會自動歸位。如果大家都是設計者,就可以了解背後的努力。
❹ 各組對於裝置後續的想法:
期望可以持續放置,中午有自由時間,空間的使用者人數比較多,小隊組員經過時都會整理一下,願意擔任維護管理。
❺ 認識新的領域:
對配色部分學到很多,原本想要在空間放入黃色,比較活潑。後來決定傢俱可以淺灰色,配合窗框的深灰色。
回饋紀錄
本次經歷了近 3 個月的時間,從學生的校園田調、透過工作坊確認場地與核心價值,過程中來回修正,聆聽使用者與建議回饋,以下節錄自康橋董事長、校長、老師們與水越設計師的心得回饋。
看到學生與老師們紮實的討論與產出,透過分享會,了解其中的環節,康橋校園角落設計 Bravo~
主辦單位|康橋國際學校 林口校區
統籌企劃|水越設計/都市酵母
參與老師|簡菲莉校長 李憶慈副校長 林世偉主任 陳順武副組長 鄞安妤 葉子萃 呂昕璇 Ms.Jane 杜如潔 陳沛蓉 吳亭頡
參與學生|林靜 楊詠嵐 許靖瑜 吳晰瑩 鍾立安 楊瑀涵 彭子齊 蕭艾伶 李玠儀 劉曉丹 吳彗慈 陳晰宣 曾苡融 鄭沁亞 張容 楊筱筑 吳家君 井內乃朱 林巧恩 彭湘淇 黃依琦 楊豐旗 陳澤林 吳采芸 孟林欣
講師|agua
參與業師|陳建同 高偉恩 林舒 洪子庭 柯瑜慧
攝影|柯瑜慧 agua 范荷蕙 謝岱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