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有750所學校達百年,如果老師與學生可以透過空間感知,更加認識自己的校園,是需要代代相傳的。
共感・空間工作坊
空間透過前提設定,成為各種不同的場景運作著,像是車站、月台、圖書館、洗手間、住宅或是農舍等,歷史建築與古蹟則反映了歷史存在的真實性,是有效的社會教育工具。
共感空間工作坊旨在打開個人對環境的感知能力,除了空間格局動線、材質、造型,觀察與人的尺度關係,提高環境敏銳度,很幸運的可以使用歷史場域(建功神社,1928 至今),找到空間在不同的年代運作痕跡,透過 6 小時互動共建對於場域空間的認知與感知。
擁有多年參與式設計經驗的都市酵母團隊將在這次工作坊的規劃上,採用共創方法,如果將環境理解為創意啟發的源頭;「全環境教育」,那麼透過這次工作坊可以建立的感知與方法,就有可能導向更深層的環境轉型。
目標|(1)空間感知 空間&時間&尺度概念 (2)共建空間教學
日期|2023.04.12 10:00-16:00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環境介紹
位於臺北市中正區的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隸屬於教育部,為推廣學校藝術教育之國立文教機構。負責推動台灣藝術教育之研究、推廣與輔導任務,著重於藝術之教育層面,包括學校一般藝術教育與專業藝術教育。設有室內、外劇場各1座及 3 間展覽室。本次主要探索建築前身為建功神社所在地。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網站:https://www.arte.gov.tw/index.aspx
活動執行
共感空間工作坊為6小時的工作坊,參與者約15位教職員、文史工作者及民眾參與,工作坊分為空間故事探索,以及空間測量。由都市酵母總管 agua 與 林舒 帶領,透過場域的五感觀察、歷史之料搜集,一步步與參與者拼湊該地的歷史面貌,並透過台灣藝術教育館的王志立先生,對台灣藝術教育館的認識,帶領大家進行環境導覽,藉由建築結構的變化,結合空間歷史資料,進行一場深度的場域感知認識。
在開始之前,參與者們彼此分享對工作坊的期待、遇見老建築時最想跟它說什麼、是否曾與特色建築相處一段時間。
透過對話揭開對建築的好奇心。
走訪空間歷史
身處在台灣藝術教育館館內的我們,觀察建築的現況,以及百年歷史照片,進而爬梳相關文史資料,並透過館員的清楚帶領,走訪台灣藝術教育館的各個角落。期望解謎過去、探索古至今的建築地位演變,將所見所聞彙整,進行初步觀察討論。
空間使用時間軸/想像演練
以長桌為時間軸進行4維空間的探索,以建功神社為出發,與四周環境歷史發展呼應,超過95年的時間軸線,經過參與者的資料查找,脈絡變得更加清晰。
空間演繹
不同時代下的空間,扮演著不同的功能,透過想像演練,導入時代背景,人的情境,人與空間及年代的關係。參與者們精準的演出不同時代的情境劇。
體感空間互動 身體就是一把尺
從坐的椅子,發現傢俱、物件尺寸與身體的關聯。參與者丈量自己的身體部位尺寸,以自己的身體為量尺,丈量空間尺度,利用身體去感知空間,達到環境美學的感知練習。
空間尺度丈量繪製+查證
帶著自己的身體尺度圖,實地調查建築的樓梯高度、樑柱空間、空間大小,以及從入口到主建築的空間距離,用身體去認識這棟建築。
學習交流分享
經過一連串思辨與實作,大家共同補充早上歷史細節與體感尺度補充的發現,互相閱讀分享各自對歷史建物的洞見、觀察,以及教學上的延伸應用。並在工作坊的最後,每一位參與者分享了工作坊的收穫及提問,講師與館方人員也進行回饋與解答。
參與者分享
後續效益
這次參與者有遠從屏東、嘉義到來的老師,帶著對於空間的好奇,期待將這堂工作坊的空間探索精神延伸到台灣各地。本來習以為常的場域,多了更深的認識,除此之外也透過「環境美學共創」的臉書社團,讓參與者持續關注環境議題,更成為教學的共編平台,資源互通、相互學習。
▲「環境美學共創」臉書社團,集參與者們的資料查找與新觀點。 ▲ 線上共編資料,貼上各個資料的連結,並可以持續共創。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企劃執行 | 都市酵母
講師|agua、林舒
攝影|柯瑜慧
參與者及單位 | 黃煒芯 台北市南門國小教師、盧黛伶 台北市南門國小教師、張蘇美 台北市劍潭國小教師、黃禮村 鄉士教育中心志工、高超俊教師 屏東縣立中正國民中學、吴均航 古蹟修復/建築設計繪圖人員、高玉娟、陳韻文 教育部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協同主持人、黃碧秀 麗山國中教師、黃稑焜、方天玲、蘇志成 學學實驗教育機構教師、辜豑瑩 新北市福隆國小教師、楊詠亘、張欽龍 新北市永福國小教師、王育菁 光隆家商教師、林純郁 新北市彭福國小教師、孫寳莉 台北市宜家實驗小學助理老師、劉家芸 新北市八里國中表藝教師、黃湲琪 新北市忠山實驗國小教師
相關連結|
共編平台 https://reurl.cc/zAEYne
環境美學共創 臉書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environment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