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龜吼漁港
新北市龜吼漁港位於萬里區龜吼村,為北海岸兼具市集功能的觀光漁港。漁港設備齊全。特產萬里蟹佔台灣八成以上的海蟹捕撈量,每年9-11月秋季吸引大量觀光人潮。近年來龜吼漁港觀光人數大幅增加,觀光遊憩品質與周遭交通衍生諸多問題。
「成為台灣最好的親海漁港典範 - 龜吼漁港」
2018年「龜吼漁港親海環境營造規劃案」為提升漁港環境景觀,並規劃未來發展願景,兼顧傳統漁業作業及周邊觀光產業,以達到漁港轉型及增進觀光效益之目的。擬定龜吼漁港未來十五年的願景,從調查市集現況與問題,到在地溝通、進而擬出規劃帶來的願景與變革。翻轉龜吼漁港觀光與餐飲產業,讓當地環境與海洋文化有更多的可能性,為台灣創造一個舒服可學習的、想一去再去的親海漁港。
計劃方法
前期透過基地背景資料蒐集分析,中前期進行使用者調查、現況場勘、國內外案例分析擬出龜吼發展方向,整合歸納提出未來願景,後期提出整體漁港規劃與區域設計規劃。
田調與訪談
實際田調訪問43間攤販與在地漁民,以了解龜吼漁港漁業利用型態、空間營運,調查龜吼漁港魚貨買賣、漁船作息等。
走訪社區,拜訪里長住民與區公所等相關單位,討論對於社區環境發展與期待。
基地資料蒐集從了解龜吼漁港水域、土地分區、人流交通動線、龜吼漁夫市集人流量與周遭交通現況等,並調查分析龜吼漁港港區基等礎設施。
課題與策略
盤點出龜吼漁港面臨問題,進而提出課題與對策。
發展機會與願景
龜吼漁港的地理位置與生態資源,適合進行生態推廣、共創漁港活力、觀光串連、海洋教育實踐等項目,未來以「環境生態、漁業發展、親海環境」為主要核心,以達到永續經營。漁港融合減法美學替環境重新整理,改善機能且解決各方面的使用者需求。
(一) 環境生態
以環境生態為基礎,不影響自然為前提,透過規劃凸顯在地景觀之美,使環境與人們和平共處。
(二) 漁業發展
帶入觀光與海洋休閒產業,共同提升漁港環境,並改善原先傳統漁港轉型問題,使漁業發展興盛。
(三) 親海環境
「親海環境」意在打造一個讓大眾親近海、知道海、保護海、利用海的空間場域。以永續經營為信念,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識,並拉近人們在海洋及陸地間的距離,創造人與海共同交流的生活體驗場域。
全區規劃構想
全區規劃構想以交通動線策略、親海環境營造、漁港環境美學為主,列出規劃內容與細項。
進而提出區域設計改善空間視覺與加入親海環境概念。
(一) 交通動線策略
商業行為從侷限於漁港,串連至周遭景點,提升大眾交通便利性為首要,增加觀光接駁車與指引告示,鼓勵民眾改以更環保的方式旅行,並訂定交通規範與規劃動線,讓遊客與攤販交通不混亂。
(二) 親海環境營造
親海環境營造應形成跨交流的學習體,與多元異質的團隊合作策劃活動,邀請擔任親海講座的演講者,一起在龜吼漁港創造多元有趣的可能性。
(三) 漁港環境美學
整合現況並建立色彩指標、植栽鋪面、管線、燈光等規範,讓龜吼漁港可與自然環境結合。
設計發展:以目前施作項目公開說明
(一) 油槽水塔
設計內容以海洋知識為概念,介紹海的深度與日出顏色,將建物帶入故事性與教育意涵,並進行漁港識別整合,
利用水塔高度強化漁港識別意象。
1.色彩整理:色彩以環境和諧為前提,進而凸顯局部海洋色彩。
2.電線整理:現況水塔與油槽和倉庫間,電線多且纏繞,建議整理管線,以利未來維護及環境美觀。
3.油槽刻度:線條為海的深度色階與日出色階,透過環境建立海洋色彩教育的機會。
4.漁港識別整合:整合園區內指標符號符合使用需求,如設計嚴禁煙火的圖示等,並符合指標規範。
5.強化漁港意象:水塔主體運用灰白色單色,將未來識別放置位置於水塔高點,強化漁港意象。
(以上圖像為都市酵母為本案所發展設計)
(二) 漁具倉庫
設計內容以龜吼漁港在地特色與人文生活為主,以插畫紀錄漁夫日常的生活場景,將單色線稿人物,
用色彩凸顯地方季節漁產與日常工具,讓來訪的旅客認識漁港文化。
1.建物色彩整理:以環境和諧為前提,減少環境色彩複雜度,凸顯港邊的船隻、物件與牆面的插畫風格表現。
2.漁具倉庫:建物上方可以整合未來系統識別。
3.鐵門:以漁夫日常為主題,呼應漁具倉庫場景,在港邊散步的過程中慢慢了解地方生活。
4.鋪面:建議使用行人與汽車的通用舖面,不易損壞。透過鋪面的分色提醒民眾漁港邊界的距離。
預期效益
預期效益提升如「攤商數量提升」「停車使用率增加」「淡季來客數提升」「漁業使用空間增加」「複合空間增設」等,未來龜吼在地除了享受美食外,更能從事濱海活動、接觸傳統漁港產業。
從翡翠灣濱海遊戲區到螃蟹公園,再到野柳地質公園能從事十幾項軟性親海活動。遊客來到龜吼漁港不只有中午時段來此品嚐海鮮,更能透過動線延長旅客停留時間,從原先停留時間2個小時變成8-10個小時的漁港深度體驗。
主辦|新北市政府漁業處
執行規劃|都市酵母
計畫主持|agua
企劃|張以楚. 洪子庭. 林舒. 陳右昇
設計|高偉恩. 陳建同
合作諮詢|許晉誌. 王玲鈴. 黃露鋒. 張倉榮. 王嘉和
研究參與|劉柏良. 林佳隆. 徐仟妤. 劉兆恩. 詹雅婷. 林亨錡. 張愛眉. 陳柏燊. 黃偉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