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逛市場了呢?
這次由香港「MaD」與台灣「都市酵母」合作,「都市酵母」將帶領20位來自香港的朋友,一起探索台灣市場、飲食文化的各面向。
從食物探索最能深度了解一個地方的生活習慣,而市場就是這個議題的出發點。 傳統市場是最能感受台灣百態的場域,市場與民生、商業、文化息息相關,例如從「觀察」到「消費品嘗」團隊分享,探討飲食文化、行銷方式、購買行為、市場經營等。透過傳統市場的觀察、在地訪談、食物感受思考與發掘未來市場新的可能性。
策劃執行單位|都市酵母
合作單位|MaD創不同
工作人員|agua、edith、wayne、世倫、家寧
市場的歷史
發展自農村經濟時代,當時是每年約秋收後,農民生產有餘,農民之間用貨幣購買或以物易物。日治中期,日本總督府施行市場改革政策,政策以「衛生」為主要目 的,興建新式市場,制定市場管理規則。當時台北艋岬、大稻埕等地區出現品質好的公設消費市場。 當今台灣傳統市場,又稱菜市場,於全台灣約有850家,位於台北市的菜市場就有84家,通常在一個社區中會有一個。以營業時間區分為「早市」、「黃昏市 場」、「夜市」。類型有區分為臨時攤販集中場(ex.湖光市場)、建築物內的市場 (ex.士東市場)。 它所販賣的商品主要是各式各樣新鮮的蔬果、尚未宰殺的魚、雞等等,此外,也可能有餐飲店、雜貨店、服飾店等商店座落於其中。
湖光市場的歷史
位於臺北內湖路上的湖光市場,民國81年11月25日時通過臺北市政府取締攤販專責會報會成立。早在民國57年時,當時的內湖光市場還是一片農田,就已經 有不少民眾到這裡來擺攤,是內湖地區第一座民間自行闢建的市場,到現在他已經是內湖人主要購買生鮮雜貨的地方,有不少有名的特色小吃。
於捷運站出口進行市場介紹與任務說明
與店家居民互動,實地購買當地食物體驗,並進行文化差異觀察
老闆們介紹食材製作原料、料理方式
食譜介紹:鹹蛋杏鮑菇
香港跟台灣市場差異
台灣稱市場,攤位位置隨機,攤販販售單一物件,許多攤位烹煮食材供顧客試吃,較多老闆自行製作、種植或養殖的食品。
香港稱街市,攤位類型分類、有較多活魚、貨品來源多為批發、價格標示完整。
在地食物口感描述
菜市場調查作業簿
更多過程照片記錄
相關議題連結:
2015 國際文化工作坊 - 來自5國的市場探索
味蕾醃製廠 - 蔬果漬 - 透過觸摸食材、實驗食材開始,一場與蔬果食材米油鹽醬醋茶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