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宜蘭縣政府
時間:2020.05.04
地點:羅東公正國小
講者:
王泓翔 現任宜蘭縣政府教育處處長
林舜龍 地景藝術家
林旻威 現任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專案設計師
宋玫玫 未來思考團隊
楊瑄明 利澤國中教師
周育如 現任水越設計 總管 / 都市酵母計畫 召集人
王泓翔 美感跨域 藝起來
「人、空間、教學,成為一個同心圓。」
宜蘭是最早的無圍牆學校的縣市,在2017年開始啟動「Action for education」給世界的一堂課,是以「在宜蘭探索美」為核心,包含教育整體推動、美感課程及體驗、美感環境、美感知能、藝術深耕、國際設計教育交流。此外「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的復興國中、金岳國小、東澳國小、中山國小、光復國小....等等特色校園營造都漸漸讓人看到「宜蘭即是一座博物館」的在地環境潛力。因應著未來教育挑戰將面臨:「學生減少、多元文化、雙峰化、校園多功化、雲端學習、全球競爭力」等面向,未來校園的環境營造應融入嶄新價值,思考空間的使用者(老師、學生),才能實踐更多元的學習,創造學校空間的新價值。
未來校園空間三個新價值、面向:
1.美感-環境教育
2.學校定為策略聯盟(學校+社區)
3.單一轉向負複合異業
臉書紀錄:
https://www.facebook.com/pg/ActionforEducation/photos/?tab=album&album_id=2263374430647564
林舜龍 藝術在地方創生中的可能性
「透過藝術為媒介與當地產生關係,可從與在地居民共創、運用當地材料去製作、深耕在地人地產、與村民一起採集、場地規劃、建構等等的方式進行。」
每一顆小小的籽仔都乘載著億萬萬年的生命記憶,透過它的牽引,我們與奧秘世界連結。孩子就像每一顆籽仔,是我們未來的希望。投入兒童的美術教育十幾年,以士東國小的《詩‧咚》作為我公共藝術生涯的起點,並精心為兒童設計豐富的公共藝術工作坊,例如:潭美國小的黏土丸子工作坊、永靖國小的《種子迷遊記》等,結合生態教育、藝術美感課程,激發兒童的創意發想能力並傳遞環境保護的理念。爾後在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及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不管是讓台灣的國小學生參與藝術創作,還是邀請當地民眾參加藝術工作坊,透過藝術的力量,地方創生,兒童在創作中學習、成長,都是藝術教育最美妙之處。
臉書紀錄:
https://www.facebook.com/pg/ActionforEducation/photos/?tab=album&album_id=2263340753984265
林旻威 教育的空間學
「和土地做朋友,使建築成為人們可閱讀的地景」
不同的時間點與軸線影響著一個城市,它也可以用很多的方式來體驗,田中央團隊思考著「城市的路經」,人在其中可以走到何處?一個公共空間?又或是一個秘境?此外也思考「和土地做朋友」,在新竹市關埔國小的專案中,田中央建築師前進在地落腳與生活,例如來到新竹會學習「向風學習」,思考教室空間應變得自由自在,校園植栽也應因地形特性來規劃。在思考空間時重視「留白」的設計,讓建築成為一塊畫布,成為孩子可以揮灑的空間、鄰居的休憩處....等等可以給予人們更多彈性及想像的地方。教室設計應讓孩子能夠先認識學校空間,感受大地依然存在,模糊室內外空間的界線,變成可閱讀的景象,學習不只侷限在教室。
臉書紀錄:
https://www.facebook.com/pg/ActionforEducation/photos/?tab=album&album_id=2267805523537788
宋玫玫 教育的未來學
「我很關心未來,因為我要在那住一輩子!」
未來經常會給我們許多訊息,例如災難、誇大的...以至於人們會產生焦慮、不確定、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心理感受。未來的教育要慢慢經營,並回頭看,因此思考未來需要「方法」。未來學正是有力的工具可運用在各種領域,「跳脫框架思考」的方式檢視從現在到未來的一些線索,挑戰不經思索的迷思,並重新設立出新的架構,發展出多條創新的選擇,讓人們可以去開創自己想要的未來。去拆解對未來的假設以思考現階段能做什麼。用未來的想像去引導現在的設計,讓以後能發展出多元的創新選擇。
在演講過程中宋老師引導現場的參與者們體驗「未來學」如何應用:
1.工作坊階段一:時間為3分鐘,拿到紅色紙的人代表回到1985年,拿到藍色紙的是2019年,2人一組對另個時代的人問問題。
2.工作坊階段二:請大家站起來去與自己另個不同時代的人交談,聊聊各個時代背景的狀況。例如:爬山的登山裝備有進步嗎、任意門發明了沒、理財觀、政治議題、自然環境的變遷.....?
臉書紀錄:
https://www.facebook.com/pg/ActionforEducation/photos/?tab=album&album_id=2267804480204559
楊瑄明 參與式設計 遊戲場計畫
「思考設計教育如何引導學生一起實踐夢想,並導入校本課程。」
在參加去年新加坡設計師帶領的工作坊後,學生在回到日常生活中覺察到「玩」這件事與部分學校散發的期待有所距離,面對課業的日常讓學生拉回格式化的學習。 但我們卻很希望能用行動讓學生相信學習還有不同的可能,而如果只停留在模型階段,孩子們會以為想像永遠只能停留在想像,因此希望能透過一段夢想的現在進行式,讓學生看見什麼叫做踏實的逐夢。因此透過一個月的規劃,為設計課程期間一組因需要場地過大而未完成溜滑梯創作的小組造夢,並號召自願者寒假期間來創作,並利用課餘時間一步一步的把這個夢想堆砌出形狀。
在打造溜滑梯的過程裡,許多的學習倚著滑梯的蜿蜒盤旋,圍繞著大樹我們進行著「手談」,工作裡我們彼此是對等的夥伴,毋須過多言語,許多的學習就在彼此間醞釀發酵,並慢慢散播到校園的其他角落感染其他學校同仁。
臉書紀錄:
https://www.facebook.com/pg/ActionforEducation/photos/?tab=album&album_id=2263368437314830
周育如 設計教育的願景與思考
「教育是終身的學習,應思考人與環境之間如何體驗與相處,以及永續發展的願景何以連結到目標與策略。」
用「設計思考」的脈絡,深入到生活中每個環節,提升理性與感性的共鳴深度,這樣的學習,是可以從小就開始的,而且是全民都可以參與。 例如「色彩學」可從食物與人文面向進行研究,而「測量學」則透過身體做測量,感受周遭尺寸與人們之間的關係,加深對環境探索的興趣。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和「醜」,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讓國際議題連結宜蘭在地,透過國際設計師對在地的認識、深耕,促成更多的可能性。
臉書紀錄:
https://www.facebook.com/pg/ActionforEducation/photos/?tab=album&album_id=2263109187340755
論壇參與紀錄
講師們交流對教育的思考
大家共同討論未來教育的可能性
老師回饋講者所討論的議題
活動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