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國際設計教育論壇 2022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論壇 2022 

都市酵母, 水越設計, 教育, 設計教育, 創新教育, 宜蘭, 陳明輝, 世界, SDGs, 永續發展計畫, 防災, 簡災, 國中小,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cityyeast, AGUADesign, 地球, 跨領域, 美學, 何昕家, 永續教育學校, 莊文生, 賴惠群老師, 鄭宇峻, 陳宣誠, 朱曉光老師, 石乃丰老師, 黃琬雯老師, 蘭燈空間


在宜蘭的常態教育中,有這樣的區塊,提供多元異質的創新教育思維,給像海綿般吸收的孩童們、好奇心與實驗新破表的大孩童們,以行動累積當代教育的論述,並在每年論壇中,激盪出一道道烙印在腦中的光,啟動教育超能力。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論壇」邀請所有堅信教育就是未來的朋友,一起參與討論。

 

都市酵母, 水越設計, 教育, 設計教育, 創新教育, 宜蘭, 陳明輝, 世界, SDGs, 永續發展計畫, 防災, 簡災, 國中小,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cityyeast, AGUADesign, 地球, 跨領域, 美學, 何昕家, 永續教育學校, 莊文生, 賴惠群老師, 鄭宇峻, 陳宣誠, 朱曉光老師, 石乃丰老師, 黃琬雯老師, 蘭燈空間

主辦:宜蘭縣政府
時間:2022.01.15
實體地點:蘭燈空間

講者:
何昕家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副教授
莊文生 蘭燈空間藝文中心 藝術總監 
周育如agua 都市酵母 主持人  
陳明輝 台灣工藝美術學校 創辦人
鄭宇竣 玩美客教育基金會 執行長
陳宣誠 中原大學建築系 副教授


上午講座分享

都市酵母, 水越設計, 教育, 設計教育, 創新教育, 宜蘭, 世界, SDGs, 永續發展計畫, 防災, 簡災, 國中小,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cityyeast, AGUADesign, 地球, 跨領域, 美學, 何昕家, 永續教育學校 都市酵母, 水越設計, 教育, 設計教育, 創新教育, 宜蘭, 世界, SDGs, 永續發展計畫, 防災, 簡災, 國中小,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cityyeast, AGUADesign, 地球, 跨領域, 美學, 何昕家, 永續教育學校, 莊文生 都市酵母, 水越設計, 教育, 設計教育, 創新教育, 宜蘭, 世界, SDGs, 永續發展計畫, 防災, 簡災, 國中小,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cityyeast, AGUADesign, 地球, 跨領域, 美學, 何昕家, 永續教育學校, 莊文生, agua, 周育如
左-右 何昕家、莊文生、agua 周育如


❶ 何昕家|學校為什麼要教SDGs?

學校為什麼要教SDGs

現在是生態永續的時代,人們探討如何與土地共生共存,與環境產生協調。

聯合國從1972年起討論環境、生態與人類生存的議題,2000年提出永續發展的千禧年目標(MDGs,8項目標),每15年進行全球檢視,並提出新的目標 ; 2005-2014 提出全球教育計畫,倡議永續發展的教育 ; 2015年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DGs ,17項目標),與教育計畫合而為一,宣示此為全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一起面對人類的下一步。

永續發展是滿足當代需求,而不危害未來世代滿足其需求之能力的發展。

1972年出版的「成長的極限」討論環保與生態的議題。書中提到2100年人類將面臨危機 :水、空氣與土地的污染。現在學校提供給孩子的教育與思維,都會被帶到那個年代,如何陪伴或是培養下一代面對未來,是現在教育很大的課題。

UNESCO 永續教育發展會議指出:教育是促使人的心態和世界觀,發生積極轉變的關鍵途徑。

我們培育的下一代需要成為與這個社會、真實世界的連結,SDGs內容都跟台灣課綱的素養是結合的,將教育與環境所有的一切串連在一起。老師培養的下一代會成為社會的主要人力,也呈現未來世界的樣貌。

從宜蘭教育處國教輔導團、戶外活動教育課程的推動,了解宜蘭教育正在串接孩子們學習與真實世界的連結,就是傳遞給在地子弟永續的思維。

黃武雄教授著作_ 學校在窗外:「教育應該打開經驗世界,打開抽象能力,協助人類得以與真實世界連結」。這便是學校為何什麼要教SDGs 。 

(影片前10分鐘有回音,敬請見諒。)

影片紀錄:youtu.be/uGr32WtQw2A



❷ 莊文生|越在地,越國際,宜蘭特色是什麼?

越在地,越國際,宜蘭特色是什麼?

宜蘭是水做的城市,沒有水庫,也不缺水 ; 相對其他有水庫的地方,常常缺水,宜蘭擁有天賜的大水庫。宜蘭人稱自己是溪南人或是溪北人,這是外地人所不了解的宜蘭空間感。

今天的講座回應宜蘭國際設計教案「世界給宜蘭的一堂課」,也分享給世界的一堂課_宜蘭風土特色。

教案提到「公共空間」議題,宜蘭的公共空間早有自己的特色,包含將衙門變公園,公部門(縣政府、縣議會等)威嚴感的空間轉化為公園環境,成為有故事的空間 ; 把良田變公園,羅東運動公園,當初徵收雖面對許多爭議,在陳定南縣長的堅持下,現為全台最大公園,且具備宜蘭特色元素 ; 宜蘭是一座博物館,是台灣人的心靈故鄉,有宜蘭就不必移民紐西蘭,從公部門帶動民間一起重視空間美學 ; 公共空間也是庶民的生活空間,也連結歷史與文化資產相結合。

回應「家鄉生活誌」,宜蘭在歷史記載上有葛瑪蘭人、泰雅人及漢人(漳州人)的居住歷史,發展出獨特的宜蘭腔調。宜蘭是全台最早實施鄉土教學,讓學生從課本走進鄉土,各式的鄉土文化館、休閒農場等,都是學生走進田地的鄉土教學體驗的場所。

回應「災與自然環境」,宜蘭的水路發展成熟,清朝時期,可能是全台灣水路發展最興盛的地區。近年冬山河的整治也重新喚起宜蘭人的光榮感。過去太平山曾是台灣的木材中心,現在轉型成重要的休閒地點,而羅東小鎮也轉換為休閒生態旅遊的小鎮,是一個靠太平山孕育的地方。

回應「剩食議題」,宜蘭飲食文化,受福洲菜飲食文化影響很深,地理靠海,海鮮入菜普遍,冬天濕冷,處處可見羹湯文化,熱量夠,有飽足感,符合氣候與農業作息。宜蘭12鄉鎮,季節食材多,農夫市集品項豐富。宜蘭不只是人的故事,每一道菜的背後都有故事,以 黑棗豬肚湯為例,早期宜蘭人為生活離鄉背井,黑棗像是孩子,豬肚則是媽媽的子宮,傳達母子思念之情。西魯肉,原本將成為廚餘的食材,轉換為宜蘭經典菜色,宜蘭人好客,將剩下的菜餚轉換成桌上的佳餚,是平民版的佛跳牆。宜蘭水多,適合鴨子生長,櫻桃鴨成為宜蘭特色,取得飲食話語權。宜蘭稻作一年一期,除了氣候關係,也呈現對土地的友善,讓土地有足夠休養生息的時間。

宜蘭還有許多深層的文化面,來自於生活的累積,例如廟宇、拜拜,北管戲曲、歌仔戲、全台最大的搶孤活動等。宜蘭的風景秋冬最美,且時時可以看到天際線。

宜蘭的夢土田園面臨的挑戰,雪隧通車,聽說也有高鐵計畫,宜蘭人真的需要嗎? 

影片紀錄:youtu.be/skI-XVgknx8



❸ 周育如 agua|世界給宜蘭的一堂課 宜蘭國際設計教案發表

今天的講座與大家一起思考未來永續、地球發展,與人類進化有關係。我們要怎麼認識家鄉跟土地相處。我們在 Covid-19 疫情的環境下思考世界跟宜蘭的關係,當我們看到的東西越多,越能抓到要的是什麼,重點在於台灣如何看見台灣,台灣的小孩又如何看見世界,Action for Education 計畫共有 1080 位的學生參與,所有的推廣者、教師、與論壇者講者都是參與者,很多講師都說沒有想到宜蘭有那麼多的不同課程內容。2022 年我們從 SDGs 的議題出發,整理了 5 堂課。

第一堂是德國的剩食議題,接著是認識宜蘭一直下雨,也要體驗森林教室的荷蘭課程,美國設計師帶我們思考什麼是公共空間,台灣提出防災計畫,讓防災變成習慣,都是與 SDGs 相互呼應的主題。

地球跟人類跟教育的關係,地球跟人類的關係要怎麼去養成?現在我們一起探討。

宜蘭各式各樣的風土、特產,我們規劃的「宜蘭國際設計教案」希望讓設計思考可以落實到國小,把議題融入學習,這是跨領域的結合,從世界尋找,大家從做中學,接著回饋與行動,思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是什麼。教案可以配合學校的學習,時間可以彈性運用,內容跟在地結合,大家可以靈活運用得到更有趣更多的可能性。

德國到宜蘭的剩食議題,思考我們跟剩食的關係,台灣的防災議題,學習準備自己的避難包,美國的公共空間議題,思考下一代公共空間翻轉的機會。

這個設計教案方便老師們有一個起點,教案的內容整合聯合國倡議的 SDGs 跟宜蘭教育在地結合。每個教案都有引言刺激思考,台灣跟國外的異同處。例如,荷蘭跟宜蘭的不同,荷蘭的雜草都一定拔掉,但宜蘭很生態。教案有三個介面:認識自然、自然永續、與大自然的實作。 

影片紀錄:youtu.be/wluI8k7yux4

 

 

❹ 教學實踐者與協作者分享|賴惠群老師、朱曉光老師、石乃丰老師、黃琬雯老師

都市酵母, 水越設計, 教育, 設計教育, 創新教育, 宜蘭, 世界, SDGs, 永續發展計畫, 防災, 簡災, 國中小,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cityyeast, AGUADesign, 地球, 跨領域, 美學, 何昕家, 永續教育學校, 莊文生, 賴惠群老師, 朱曉光老師, 石乃丰老師, 黃琬雯老師

賴惠群老師:什麼是公共空間

參與工作坊前,老師們都擔心「公共空間」的議題會不會太難?執行過程中,我們發現就算是低年級的小朋友,也有自己的想法。整體的課程,老師們發現,應該讓孩子有豐富的五感體驗,並提供多元的媒材 ; 當孩子思考,老師們以為很難的議題時,其實這些應該孩子從小就接觸的。這堂課用聲音拓展觀察想像,與運用科技的執行創作,老師們執行時,建議透過跨科目共備課程,就可以順利進行。

過往教學的課程中,我們很擔心孩子是無感的,這堂課程讓我體驗如何讓孩子有感,「感受」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在理性之外,一定要讓孩子感受,跟周遭產生連結。以公共空間為例,介紹孩子公共空間,是他每天一出門就接觸到的,讓孩子開始關注周遭,一步步產生與世界的連結,而聯合國 SDGs提到的永續生活,就有可能一點點改變。

賴惠群老師與內城國中小化育分校的全校師生們,曾於2020年參與宜蘭國際設計教育計畫,國際設計工作坊_美國 什麼是公共空間)課程分為三大部分,包含(1)觀察、聆聽、肢體與想像,從五感出發,刺激孩子的感受 ; (2) 主題:公共空間的思考與創作; (3)科技與聲音的元素,完成定格動畫拍攝。


朱曉光老師:一場驚喜的邂逅

參與計畫之初,就期待從與國際設計師的互動中,了解國際設計思考教育,以及可以為孩子帶了什麼樣的體驗。 暖身活動「畫一個圓」,拉近設計師與孩子的距離,設計師也提問:「是否大家畫圓的方式都不同?」從這個開始,我理解到這是一個
以人為本的核心教育課程。 設計師透過「天際線」的概念,帶領孩子認識荷蘭地景的特色,也重新認宜蘭地景的多元樣貌。 過程中,設計師允許孩子有自己思考的空間,畫出自己理想的居住地,讓孩子自己發現同學們作品中的異同 ; 上課中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時間,如果在課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可以去窗邊看著大自然 40 秒 ; 教室中應該準備雨衣雨鞋,隨時可以進行戶外自然教室的體驗,無論天候狀況都要進行,因為大自然會給予我們最好的禮物。 在戶外自然教室分享自然經驗時,講師發現,島嶼國家的孩子的自然經驗多來自,森林、溪邊,缺少海洋的經驗。老師們發現,當孩子停下腳步時,看到的世界不同,例如,發現樹根處的青苔,摸起來有特別的質感,與家裡的地毯不同。 講師帶的孩子運用自然中蒐集的物件,以鞋盒製作窺視盒,從窺視盒的視窗看到物件的張力是很神奇的,一顆石頭可以像一座山。 整體課程的設計,讓孩子保有自己的隱私,也增加自己的價值,動手實做_窺視盒的視窗,就像孩子可以與別人分享的一個窗戶般。 

朱曉光老師,曾於2017年參與宜蘭國際設計教育計畫,國際設計工作坊_ 荷蘭 Inside Out and Outside In,課程以探索森林為主題,實際執行森林教室體驗,到戶外上課。學生為北成國小四年級學生

影片紀錄:youtu.be/UeGJtJaJwoA

 

下午講座分享

都市酵母, 水越設計, 教育, 設計教育, 創新教育, 宜蘭, 陳明輝, 世界, SDGs, 永續發展計畫, 防災, 簡災, 國中小,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cityyeast, AGUADesign, 地球, 跨領域, 美學, 何昕家, 永續教育學校, 莊文生, 賴惠群老師, 朱曉光老師, 石乃丰老師, 黃琬雯老師 都市酵母, 水越設計, 教育, 設計教育, 創新教育, 宜蘭, 陳明輝, 世界, SDGs, 永續發展計畫, 防災, 簡災, 國中小,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cityyeast, AGUADesign, 地球, 跨領域, 美學, 何昕家, 永續教育學校, 莊文生, 賴惠群老師, 鄭宇峻, 朱曉光老師, 石乃丰老師, 黃琬雯老師 都市酵母, 水越設計, 教育, 設計教育, 創新教育, 宜蘭, 陳明輝, 世界, SDGs, 永續發展計畫, 防災, 簡災, 國中小,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cityyeast, AGUADesign, 地球, 跨領域, 美學, 何昕家, 永續教育學校, 莊文生, 賴惠群老師, 鄭宇峻, 陳宣誠, 朱曉光老師, 石乃丰老師, 黃琬雯老師
左-右 陳明輝、鄭宇竣、陳宣誠

❺ 陳明輝|在教室裡實踐的台灣工藝課程

台灣工藝美術學校是一個線上線下的工藝、美術教育資源平台。名稱源自於 1930 年代台灣藝術家顏水龍先生,曾經仿照德國包浩斯的構想,規劃推動台灣美術工藝學校,希望透過推廣工藝提升常民美學,培養更多人有能力欣賞藝術品,同時振興農村經濟。以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文化創意產業與地方創生的概念。如果百年前學校成功設立,現在台灣應該是亞洲的設計大國。

2017 年我們以向前輩致敬的態度,成立台灣工藝美術學校。

雖然社會上有許多工藝師提供工藝課程,但是我們發現教育與工藝職人或工藝職業的訓練是兩件事情,學校教學與工藝推廣兩種課程的教學規劃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2017 年成立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前,我們主要進行工藝品的銷售、展覽、研發與推廣。我們發現消費端的不足,理解工藝的消費者為平均年齡 40 歲以上女性,且越來越少 ; 生產端也不足,從業者越來越少,一位工藝師,必須由源頭到最後的銷售全包,於是工藝品的成本越來越高。最後,發現解決問題的根源,是從國小教育著手,必須進入學校正課教學。

我們開始跟工藝師合作,進行工藝課程開發 ; 建立資料庫,國寶級的工藝師擔任課程顧問,資深工藝師協作開發課程,年輕工藝師(畢業五年的和工藝系學生)培養為種子師資,具備工藝的基礎與教學能力 ; 搭配持續開發的教案,形成完整的資料庫,可以有足夠的師資與教案進入學校。目前在宜蘭、桃園、新北都有個案正在進行中。我們也進行學校教師的種子培訓,在師訓、研習的過程中,將不同區域學校教師與產業界、工坊的人連結起來。

台灣工藝美術學校進入學校教育的協作模式,包含各種種子師資培訓教學教案共備進班協同教學協助規劃課程計畫,我們主要目標是種子師資的培訓,希望我們主導,學校老師協作,進展到到學校老師主導我們協作,最後要是老師能獨立完成教學。教學教案共備,是針對不同的課程需求,協助學校老師一起備課。協助規劃課程計畫,只要學校有三位老師以上有意願參與,我們可以入校協助全年度的課程計畫,包含跨工藝類別的內容。

目前的教案已完成發展一年級到九年級課程,未來將朝 K-12 的工藝課程發展。我也在政大教育研究所開 STEAM 教育導論,也會從研究所課程中討論學校的工藝教育議題。我們努力的從教育不同層面串起工藝教育的課程,同時,進入學校幫老師把課程建立起來。

2017 年德國華德福木工教師來台,我們才認識工藝教育與工藝職業教育的差別,工藝職業教育,會從板料開始,學習製作家具等產品 ; 在我們的師資培訓中,讓學員從認識在地材料開始學習,例如從木料是從台灣哪一個森林來的,帶著老師到森林裡去實地考察,森林疏伐怎麼進行,在到山下的製材場,了解如何處理木料、選材,最後如何完成產品。學員將了解如何從自然生態到生活面的過程。研習中,學員從接觸木材原料開始製作一個木槌,過程中會接觸木工所需的工具,完成木槌,也具備木工工具的基本使用能力。

在教案內容中,包含技術、知識與文化內容。不同的工藝項目可以結合學校教育的科目,例如植物染,同時在上數學課、藝術課 ; 木工課,與數學的幾何結合,學生會了解課堂上學習畫的線條,如何在木工實作時運用 ; 各種材料的教學,可以與自然課結合。  

台灣工藝美術學校的教案發展,有兩個主要方向:如何從知識的學習,到學生動手作,變成能力的過程; 以及,如何將不同面向工藝的元素,轉換到現場教學,讓教學更有趣。最終,我們期望學生可以獲得到欣賞、製作或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影片紀錄:youtu.be/fRsdKNfKtXA


❻ 鄭宇竣|玩美客的兒童建築教育

兒童建築教育 是指,由建築相關專業(建築師、室內設計師、景觀設計師、木工師傅等)進入學校,協助老師相關教育課程的發展。

近年兒童建築教育被廣費討論,源自於 STEAM 教育的討論將科學、科技、機械、藝術與數學結合,而建築就是最好的呈現。另外,設計思考也是建築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

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建築系教授 Anne Taylor 博士,今年 87 歲,是開創兒童建築教育論述的始祖,50 年前提出建築應該從兒童建築教育發展,目前玩美客已獲得授權使用 Anne Taylor 博士的教材與影片,後續將使用於宜蘭藝術深耕的課程。

20 多年前 Anne Taylor 博士提出每個學校應該有兒童設計中心,類似混程學習,如大學教育設計系的工作室,Anne Taylor 博士的教學以學生為本位,工作室的空間提供許多工具,讓學生使用做出設計。

芬蘭的 Arkki,是世界上最大的兒童建築學校,受到 20 多年前芬蘭的教育部部定課綱,將建築納入藝術領域課程的影響,目前已經發展成國際化的學校,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校。

另外一位夥伴,新加坡 Beep LAB 的兒童建築機構,透過視訊課程,跟玩美課一起進行課程與師資培訓,甚至幫小朋友上課。

4 年前,玩美課在萬富國小旁的閒置空間建立基地,我們不以老師自居,只是陪孩子玩耍的大人,因為要好玩,4 年來幾乎沒有上過同樣的課程,例如帶著孩子搭鷹架玩瘋狂的建築遊戲。雖然從兒童建築核心理論發展課程,也納入食衣住行項目,以兒童建築教育的手法設計生活應用藝術課程。 

今年,玩美客使用 Minecraf 的 3D 軟體進行數位設計課程規劃,下學期,這項課程即將與宜蘭五個小學合作,進到電腦教室帶小朋友上課。

影片紀錄:youtu.be/IqKCL6hXviE


❼ 陳宣誠|「關係」修補的建築學

「關係」修補的建築學重新審視⼈為構築的角⾊,對於⾃然⽣態,如何不是破壞性且只考量⼈類使⽤的單⼀性,⽽是積極的理解與修補環境︔透過構築,探索與回應⽣命的共存與演替,⽣命的樣態,都在這過程中,累積成不同的知識,是⼀種對⾃⼰、對⽣命,也是這塊⼟地的修補⾏動。 __ 陳宣誠

觀察者的技術_環境美感閱讀 On Site 1. How to get information_如何透過觀察理解訊息?從紙本資料、土地、歷史、口述 … 2. Where is the site_ 並非建築的基地,而是了解什麼是與我做這件事有關係的。 3. What is connecting_在執行計畫時,哪些部份的連結是需要去建立的 4. When is changing_時間很重要,什麼時候發生改變?

量測:Measure 學生應該要常常走出教室,進行土地閱讀與測量,我會引導學生去觀察,在戶外行走間,哪些線路是現在看得到的?哪些線路是過去存在的?並且與學生討論過去存在的線路為什麼不見了?這些依然存在的,原因是什麼?學生可以從中理解,我們看到的現況,不僅僅是現況,而是經過過去到現在的演變而形成的。

攝影:Photography 學生透過攝影紀錄照片的整理,從百張收攏到16張照片,從中練習整理出,哪些是我關注的?與我有關的?與我無關的?
觀察者的技術,在進行基地的觀察與了解時,需要透過不同的方法進行不同尺度的理解,甚至需要回到歷史的照片,捕捉歷史上發生的改變。經過種種的訓練,學生可以了解環境的過去與現在,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當學生了解到我們的世界變化的關係是什麼?才能面對與指向它。

繪圖:Drawing 透過建築系繪畫的訓練,製圖畫出這個地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再把繪畫重疊起來,可以了解關係如何建立?每個要進行的計畫,都會在環境中找到對話或是有連結的關係。

拓印:Rubbing 學生透過拓印的方式,去了解環境的質感,討論環境中哪些質感是與你有關的?這些質感為什麼產生這樣的狀態?也可以用質感進行拼貼,成為一個有質感的作品。

跨域採集:COLLECTING 與不同領域的人合作,走同一條線,進行不同的採集,例如植物學家、攝影師、記者等,會產生出不同的成果。

建⽴觀察檔案庫:ARCHIVE 以空間性的概念,將不同人蒐集的資料建立成一個資料庫,並進行分類,從中發現這個主題與什麼有關?哪些應該放進來?哪些應該移除?

以上的方式,我應用在建築系的學生身上,把學生帶到教室外,透過不同教案,讓學生產出素材與練習工作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建築學不僅僅是材料與物件的關係,而是關係的流動與生成。

現在建築的教學,不僅限於一棟建築,而是思考究竟我們需要什麼?可能跟歷史相關、環境相關,跳脫邊界與限制,與更大的議題有關係。

當學生了解建築的思考與關係的轉變,再來到現場,學生可以直接面對最真實的關係捕捉,建築學的訓練,是讓學生把所認識到的捕捉,帶回教室,製作檔案、畫圖、延伸更多的設計,而學生進行建築設計等工作時,他們將了解所面對的是一個變動的狀態,不是一個眼見及所見的狀態。

影片紀錄:youtu.be/__Tc76zPNJ8

  

論壇參與紀錄

上午場|何昕家教授莊文生教授朱瑞珍課督朱曉光老師黃琬雯老師、agua

都市酵母, 水越設計, 教育, 設計教育, 創新教育, 宜蘭, 陳明輝, 世界, SDGs, 永續發展計畫, 防災, 簡災, 國中小,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cityyeast, AGUADesign, 地球, 跨領域, 美學, 何昕家, 永續教育學校, 莊文生, 賴惠群老師, 鄭宇峻, 陳宣誠, 朱曉光老師, 石乃丰老師, 黃琬雯老師 

現場提問:是否以在地的角度去分享,為什麼要教SDGs,有沒有更詳列的論述可以告訴在地的師生?我們都知道SDGs不只是跨領域,有沒有其他分享可以讓我們融入?

何昕家教授:

回應文生老師與在地的連結,常常有人問 SDGs,我通常會建議從身邊開始,SDGs 會拓展視野,他就像 17 種不同的眼鏡,對學生來說,學生目前的學習以知識為主,但是現在時代改變,知識的背後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理解 SDGs,我們會有新的切入點。

將 OECD 試想是每個人心裡的羅盤,人類要會使用自己心裡的羅盤,我們大家都一直在學習這個羅盤,(SDGs 隱喻為羅盤的影響)學生未來的工作並非現在會出現的,學校教育就是在為未來學生在社會上的角色做安排。

針對第二個問題,我們現在的小學生小一的學生活到 2100 年是 85 歲,元宇宙的出現是未來趨勢,建立了一個外來的平行世界,我們的孩子會出現在這兩種生活狀況裡面,孩子是否已經做好準備了? SDGs 帶給孩子永續的思維,但是必須與學校教育有一個好的連結。

朱曉光老師:

在荷蘭課程時發現,過往我們常常會不自覺認為藝術一定要有什麼成果,但就對小朋友而言,其實實作過程中他們就會學習到很多。未來學校要執行,我會建議不同科目 2-3 位老師有共同的目的與默契,一起共備執行。

黃婉雯老師:

其實傳統上藝術老師都著重在 insind,例如物品的裝飾切入 ,但 SDGs 可以讓我們更多層次的看待議題,例如加入戶外的部分,加入風、光等不同面向,學生們會更深入的感受。

agua:

都市酵母團隊發現,宜蘭跟台灣其他學校不同,30 分鐘大下課、無牆校園、午餐享用有機食物的概念,都令人驚艷。記得之前有宜蘭的老師分享,宜蘭的孩子們學科上雖不是頂尖,但是是最幸福的。

2017年開始執行的工作坊,老師們擔心的是孩子在課堂的表現,許多參與老師對於國際設計師剛剛進到教室時所以引起的混亂很擔心,孩子們這麼吵是可以的嗎?後來大家慢慢發現,國際設計師帶來的脈絡和方法,創造更多有趣的內容,學生也有出乎意外的表現。

「 世界給宜蘭的一堂課」宜蘭國際設計教案,除了將SDGs與設計師的議題整合外,也補上宜蘭的在地特色內容,老師可以了解如何帶著孩子探索家鄉特色。在此,想請教文生老師,在國中小學的階段,如何從家庭或學建立始探索宜蘭的開端?用哪些方式?例如,筆記、交談、拍照。

莊文生老師:

我覺得會說故事需要很大量的資料搜集,宜蘭老師自己也要懂得觀察田野,認識在地,例如,每天經過的廟埕供奉的是哪位神明? 這些最熟悉的是往往最容易被忽略,大家要習慣多觀察,一個人對生活有感的話,他會對這個世界的感受很大、會有回饋。例如,每天上下課不要走同樣的路,就可以增加接觸的面向,增加土地的連結與關懷,不會成為這塊土地的過客。 

影片紀錄:youtu.be/A-Nn0Eo8v5o

 

下午場|陳明輝老師、鄭宇竣老師、陳宣誠老師、agua

都市酵母, 水越設計, 教育, 設計教育, 創新教育, 宜蘭, 陳明輝, 世界, SDGs, 永續發展計畫, 防災, 簡災, 國中小,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cityyeast, AGUADesign, 地球, 跨領域, 美學, 何昕家, 永續教育學校, 莊文生, 賴惠群老師, 鄭宇峻, 陳宣誠, 朱曉光老師, 石乃丰老師, 黃琬雯老師

agua:

下午場每位講師做的事情都與觀念的推動與改變有關係?不論是讓學生走出教室,或是讓教案走進教室中,請問大家在過程中,最有印象的事情?或是期望遇見的未來?或是站在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的立場,回看基礎教育的養成應該是什麼?國中小的體制中應該準備什麼?或是對體制未來的展望是什麼?

陳明輝老師:

印象深刻的是多不勝數,2019年文化部的計畫,我們團隊提著行李箱就逐校拜訪,提出已經準備了工藝的課程,希望可以進校推廣,在這個過程裡,我們本來也是很擔心的,現在回過頭來看,宜蘭的教育對工藝非常友善。相較台北是推廣工藝的偏鄉,在其他縣市可以獲得許多善意的回饋,宜蘭對我們來講是新一個起點,只要遇到校長或主任首肯,進校的機會就很高,後來變成,只要老師們願意,我們也會因應學校課程需求做調整,工藝課程變形為老師需求的面貌,例如需要英語沉浸式教學,就用英語上課 ; 需要用台語教學,學生就會非常了解每樣工具的台語發音。

進到學校裡,跟在外面的思維是截然不同的,一開使進入校園,是為了教學,因此,花很多時間研究108課綱,以108課綱的表格製作教案,是老師們使用的介面,因此教案接受度很高。

校外的教學我們稱做體驗服務,學校裡則是教案,在轉換為教案的過程中,以用分鐘來計算,內容更精緻化,學習目標很清楚,我們發現當教育與工藝領域結合時,會產生出全新的領域,需要大量有興趣的工藝師與教師一起投入,培養工藝老師,但不是生活科技老師,因為工藝老師需要文化性與美感,這是STEM 和 STEAM 的差異。

鄭宇竣老師:

剛剛明輝老師講的每一件事,把主詞換成「兒童建築教育」,就是我們遇到的現況。

我不喜歡講「教改」,似乎以前的教育有什麼不好,所以需要改革 ; 我認同芬蘭的教育理念,「更新」,因為教育需要的是進步,需要更多的合作。很幸運的是,4年前「兒童建築教育」剛好搭到12年國教,我們從綜合課或彈性課進入校園,而老師們也覺得學校教育需要多一些不一樣的課程。

玩美課的起心動念是為自己的孩子好,覺得學校缺了一些東西需要補足,但是沒有否定學校原本的存在 ; 後來發現我們如果要自己的孩子要好,他的同學也要好,學校也要好,整個大環境都需要好。

我們很感謝宜蘭的教育環境,可以接受多元的教育思考,這也是我們繼續待在宜蘭的原因。

陳宣誠老師:

我覺得宇竣老師和明輝老師做的事情都非常重要。身為在大學端的教師,我發現大學生很多會有情緒壓力,甚至是憂鬱的狀況。 我曾進行遊戲場的規劃,與幼兒園的園長與家長討論:人們遇到困難時,會回到一個比較自我的狀況,大學的孩子遇到錯折時,總會希望能回到過去的狀態,如果他的過去狀態是快樂的,回到自我時,孩子的狀態可能會不錯。如果在回到自我過程中,發現兒時都在唸書、關在教室中,通常都不是太好。

兩位老師的工作都是在培養學生的領域,人生是寬廣的,他可以回到更自我、更深層裡面的東西,去找到自我,這些力量可以讓孩子在未來面對更多困難。

我一直認為現在的大學生不需要你去告訴他該做什麼,因此我一直想要推動,不同的課程模式,讓學生透過網路教學,一起上某個專業最強老師的課程,學校只要作評量即可,學生不需要照表操課,可以挪出更多的時間開始思考:我遇到問題時該去哪裡找資源。他必須要有一個很深的底蘊,可以來去自如,有好的情緒的EQ可以做這件事情,學校不僅僅是單一的學習,在面對複雜的環境時,該怎麼去找資源,如何運用資源,怎麼面對問題。現在我們所面的都是複合性的問題,不是單一性的,必須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思考。

從小學習動手作,接觸材質與材質,從中學習,是好的方向。工藝課程與兒童建築教育,讓孩子跟著材料往下探索,可以打開視野,有別於一般教學,僅限於書本上的知識。

Agua:

教育回到核心是什麼?是為了成績?名次?還是我們回想可以獲得什麼?感受什麼? 韓國的自殺率很高,社會壓力大,幾年前韓國舉辦教育論壇 play as education,讓玩變成教育的前提,創造孩子快樂的童年,長大後快樂的童年可以支撐他去做不一樣的事情,有正面的思考。大家可以回到自己的童年是快樂的,記得黃海鳴老師,之前常常提到童年在宜蘭過得多好,有山水天空,宜蘭的土地給小孩很多的滋養,讓我對他的家鄉一心嚮往。

明輝老師,說過台北是工藝教育的偏鄉,我也認同,我們過往在台北推廣創新教育的門檻相當高,明輝老師也在桃園也發展工藝教育,請分享一下宜蘭跟桃園工藝教育發展的不同?

陳明輝老師:

我們在2017年桃園的亞洲首創展提出「台灣工藝美術學校」的名稱,以前提到工藝,我們想到的都是很貴的,但是也收到一些訊息:工藝已經要沒落,後繼無人等,我們想要扭轉這樣的狀況 ; 20多年前白米木屐開始工藝展演受到歡迎,但是20多年的發展似乎也失去方向。於是我們開始在公開場合推動的工藝課程,是一種互動式的工藝展演,希望讓大家覺得,不只是工藝大師才能創作,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喚起大家對於手作工藝的意識。我們與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合作時,他們正在思考如何把街上的木藝推廣到學校中。這是一個以博物館開始推動的教育行動,透過博物館,開始跟學校洽談,我們的第一里程碑是,讓一間學校設置木工教室。這個過程中,我們以不同的形式協助學校,進行各式各樣的木工課程,也協助老師作課程共備,讓木藝課程進入學校,第三年時,桃園市長正式宣布,「木育」是桃園市的教學項目,在桃園木藝生態博物館已經建立一年級到九年級的木藝教育教案資料庫,可以供大家在網路上下載,也出版教師引導手冊。在宜蘭是由教育處直接介入,在桃園則是由博物館發動後的三、四年後,教育單位才介入,桃園的木藝課程發展是從點狀開始,到線狀,目前已經進入面狀的發展。

agua:想要了解工藝教育介入學校後,家長的反應是什麼?

陳明輝老師:相對於家長,學生對於工藝教育的反饋較大。

19世紀時,在芬蘭工藝是重要的產業,教育是以產業訓練的概念的工藝教育,學生從小學開始學習工藝,現代的產業關係已經改變了,但是仍在進行工藝教育,目的是什麼?我們發現透過工藝教育,學生可以產生自主的想法與自信心,班上原本被歸類為過動等特殊狀況的學生,在工藝課程中是完全看不出來的,我們也發現這堂課不只是工藝課,也是身心靈的課。學生的學習模式不是透過腦,而是本能的透過眼睛與雙手,當本能無發揮時,就會產生不同的問題。當工藝進入學校,在國小階段,工藝課程被賦予的不是工藝技能與知識的學習,處理的是如何引導學生面對「他是一個人」的議題,透過自然材質與人的互動,工藝處理的是人與土地的關係與平衡,這對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身心靈均衡發展都有一定的幫助,在實務的操作上也有許多印證。

STEAM 和 STEM 差別在於多了 A_藝術,是以藝術的角度與其他課目作跨領域的結合,以這個概念來看,解開了工藝是專屬某一個科目的問題,我們以STEAM的角度思考在國小的工藝課程,因此只要老師有意願,數學課、台語課、社會課、自然課,都可以進行工藝課程。

陳宣誠老師:

我在思考什麼是藝術?明輝老師提到讓美回到日常生活,我很認同。我們應該思考為什麼需要美學?為什麼需要藝術的訓練?書上提到科學家愛因斯坦和藝術家畢卡索是同一種人,因為科學家需要藝術家的想像力,藝術家需要科學家的實證能力,也需要研究。一般提到美學,似乎只是好不好看的問題,美學應該是整合了材料、物質等,還需要具備想像力,美學在做的事是整合力與想像力,因此,美學真的是每個學生都需要的能力。

Agua: 

我在思考學習,為什麼都要在大學從零開始,例如設計、工藝等,難道小學生不需要嗎?換一個思維,如果從大學反推,似乎應該從每個階段累積,養分才會豐厚。因此我認為,教育的改變就是觀念的改變。

影片紀錄:youtu.be/GBYt70HUqOE

 

活動現場紀錄

石乃丰老師的宜蘭歌曲創作表演

都市酵母, 水越設計, 教育, 設計教育, 創新教育, 宜蘭, 陳明輝, 世界, SDGs, 永續發展計畫, 防災, 簡災, 國中小,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cityyeast, AGUADesign, 地球, 跨領域, 美學, 何昕家, 永續教育學校, 莊文生, 賴惠群老師, 鄭宇峻, 陳宣誠, 朱曉光老師, 石乃丰老師, 黃琬雯老師

影片紀錄:youtu.be/NywKecphphg

 

合影

都市酵母, 水越設計, 教育, 設計教育, 創新教育, 宜蘭, 陳明輝, 世界, SDGs, 永續發展計畫, 防災, 簡災, 國中小,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cityyeast, AGUADesign, 地球, 跨領域, 美學, 何昕家, 永續教育學校, 莊文生, 賴惠群老師, 鄭宇峻, 陳宣誠, 朱曉光老師, 石乃丰老師, 黃琬雯老師

上午合影

 

都市酵母, 水越設計, 教育, 設計教育, 創新教育, 宜蘭, 陳明輝, 世界, SDGs, 永續發展計畫, 防災, 簡災, 國中小,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cityyeast, AGUADesign, 地球, 跨領域, 美學, 何昕家, 永續教育學校, 莊文生, 賴惠群老師, 鄭宇峻, 陳宣誠, 朱曉光老師, 石乃丰老師, 黃琬雯老師

下午合影

 

現場紀錄

都市酵母, 水越設計, 教育, 設計教育, 創新教育, 宜蘭, 陳明輝, 世界, SDGs, 永續發展計畫, 防災, 簡災, 國中小,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cityyeast, AGUADesign, 地球, 跨領域, 美學, 何昕家, 永續教育學校, 莊文生, 賴惠群老師, 鄭宇峻, 陳宣誠, 朱曉光老師, 石乃丰老師, 黃琬雯老師, 蘭燈空間

都市酵母, 水越設計, 教育, 設計教育, 創新教育, 宜蘭, 陳明輝, 世界, SDGs, 永續發展計畫, 防災, 簡災, 國中小,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cityyeast, AGUADesign, 地球, 跨領域, 美學, 何昕家, 永續教育學校, 莊文生, 賴惠群老師, 鄭宇峻, 陳宣誠, 朱曉光老師, 石乃丰老師, 黃琬雯老師, 蘭燈空間

現場展出SDGs以及與世界接軌的宜蘭。

 

都市酵母, 水越設計, 教育, 設計教育, 創新教育, 宜蘭, 陳明輝, 世界, SDGs, 永續發展計畫, 防災, 簡災, 國中小,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cityyeast, AGUADesign, 地球, 跨領域, 美學, 何昕家, 永續教育學校, 莊文生, 賴惠群老師, 鄭宇峻, 陳宣誠, 朱曉光老師, 石乃丰老師, 黃琬雯老師, 蘭燈空間

現場由蘭燈空間進行線上直播與影片剪輯。 

 

都市酵母, 水越設計, 教育, 設計教育, 創新教育, 宜蘭, 陳明輝, 世界, SDGs, 永續發展計畫, 防災, 簡災, 國中小,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cityyeast, AGUADesign, 地球, 跨領域, 美學, 何昕家, 永續教育學校, 莊文生, 賴惠群老師, 鄭宇峻, 陳宣誠, 朱曉光老師, 石乃丰老師, 黃琬雯老師, 蘭燈空間

都市酵母, 水越設計, 教育, 設計教育, 創新教育, 宜蘭, 陳明輝, 世界, SDGs, 永續發展計畫, 防災, 簡災, 國中小,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cityyeast, AGUADesign, 地球, 跨領域, 美學, 何昕家, 永續教育學校, 莊文生, 賴惠群老師, 鄭宇峻, 陳宣誠, 朱曉光老師, 石乃丰老師, 黃琬雯老師, 蘭燈空間

Share/Bookmark
 

世界給宜蘭的一堂課 ・ 宜蘭國際設計教案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論壇 2022

21世紀,宜蘭給全世界的一堂課

來自基督城的一堂課一社區串串

來自美國鹽湖城的一堂課-聲音、科技與環境

來自德國柏林的一堂課-食物拯救大作戰

來自印度邦加羅爾的一堂課-自然編碼

來自新加坡的一堂課-遊戲場計畫

來自比利時安特惠普的一堂課-資源再造

來自日本東京的一堂課-城市中的城市

來自泰國拉差汶里的一堂課-在地與生活

來自西班牙馬德里的一堂課-永續資源

來自香港的一堂課-童玩與遊戲

來自法國巴黎的一堂課-城市環境觀察

來自義大利米蘭的一堂課-五感體驗

來自荷蘭恩荷芬的一堂課-自然環境探索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論壇 2019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論壇 2017

給親愛的教育者與傳播者

來自台灣水越設計的一堂課-測量學

CITY YEAST Copyright
 
newsletter    
  SUBSCRIBE ENEW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