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國際設計教育論壇 2017

 台灣,宜蘭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yilan, taiwan, 宜蘭,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國際交流, 工作坊, 都市酵母, 國際設計交流, 文化交流, 跨文化, 教育, 水越設計, AGUA Design, 設計師 ,Designer, Education, design thinking, workshop, 國小教育, elementary school,primary school,education, 設計思考, 國小, 設計教育, 教育論壇, forum, 蘇仰志, 簡菲莉, 高慈敏,蔡紫德,洪忠權,龔書章,周育如,成功國小,自造教育示範中心,成功國小, 成功國小舊禮堂

 

主辦:宜蘭縣政府
時間:2017.12.09 - 12.10
地點:自造教育示範中心,成功國小, 成功國小舊禮堂


講者:

龔書章 現任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副教授
周育如 現任水越設計 總管 / 都市酵母計畫 召集人
蘇仰志 現任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副教授
簡菲莉 前任宜蘭縣政府教育處處長
洪忠權
現任台北當代藝術館教育推廣暨發展行銷組組長
高慈敏 
現任JIA品家家品 產品設計經理
蔡紫德 現任臺北市中山女高教師、教育部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協同主持人




台灣,宜蘭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yilan, taiwan, 宜蘭,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國際交流, 工作坊, 都市酵母, 國際設計交流, 文化交流, 跨文化, 教育, 水越設計, AGUA Design, 設計師 ,Designer, Education, design thinking, workshop, 國小教育, elementary school,primary school,education, 設計思考, 國小, 設計教育, 教育論壇, forum, 蘇仰志, 簡菲莉, 高慈敏,蔡紫德,洪忠權,龔書章,周育如,成功國小,自造教育示範中心,成功國小, 成功國小舊禮堂

 

 

龔書章 - 為未來準備的教育

理想教育就是:相信每個人,不相信每件事,勇敢地向未來前進

 教育的目的是為未來做準備,教育激發更多求知的慾望,過程中不用太多限制,如何讓學生發展自己最有熱情、最有興趣的事很重要,達成目標的方法不一定只有一種,所花費的時間也有長有短,重點是要持續懷抱熱情並有毅力地走下去。

師長不太需要去教導學生辨識是非,反而必須訓練思辨的能力,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事情,因此師生之間也應該多交流、溝通,每個人都有發表主見的權利,同時也必須傾聽別人的意見,彼此挑戰雙方的觀點。

 「如果你想打造一艘船,別急著做事前準備,應該要先激發人們對於浩瀚海洋的渴望」,小王子的故事充滿想像力,很適合大人與小孩閱讀,隨著年紀的增長,會有不同的感觸,而近年來,眾人忙著關心周遭的生活環境和文化,卻忽略世界,認識自己的同時,也必須認識世界,激起對於世界的渴望,將世界觀融入生活中,變成常識。

 永續發展並非只專注於環境保護,人文發展也占非常重要的一部份,透過教育提升自己的美感,也增強對於周遭環境的敏銳度,注重生活並提升生活品質,人文發展得以永續,國人的軟實力也能愈來愈茁壯。台灣教育缺乏抽象理解的訓練,應該探討更深層的藝術,還有其背後隱含的哲學與意境,身體的感覺是具象的,而藝術是抽象的,欣賞藝術必須從小做起。最後,希望大家都可以透過學習激起渴望,保持熱情,勇敢地向未知的未來前進!

 


 

 

台灣,宜蘭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yilan, taiwan, 宜蘭,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國際交流, 工作坊, 都市酵母, 國際設計交流, 文化交流, 跨文化, 教育, 水越設計, AGUA Design, 設計師 ,Designer, Education, design thinking, workshop, 國小教育, elementary school,primary school,education, 設計思考, 國小, 設計教育, 教育論壇, forum, 蘇仰志, 簡菲莉, 高慈敏,蔡紫德,洪忠權,龔書章,周育如,成功國小,自造教育示範中心,成功國小, 成功國小舊禮堂


 

蘇仰志 - 好好玩的學習

「找到那個更好的自己,每一個人都可以學你想學,學你想成為。」

學習應該有很多方式,從玩的過程會慢慢發現,玩就是透過身體的嘗試, 開始知道從想到實現到做到的距離。教育應該像是一種演化的過程,不變的就是在改變:「依循演化脈絡,邏輯不斷反覆創新,不斷反思反新,找到新的價值」,現代教育中老師的啟發應該思考如何給予學習製造意外的空間,創造不同的可能。不太乖教育節到雜學校想嘗試的是一個管道,來自跨領與之間的意外發生碰撞,建構學習網,接受非典型創意的激盪。當整個社會對於學習空間、環境逐漸包容意外”發酵”,好好玩這件事最終的目標應該是給教育一個生態永續的系統環境。

 


台灣,宜蘭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yilan, taiwan, 宜蘭,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國際交流, 工作坊, 都市酵母, 國際設計交流, 文化交流, 跨文化, 教育, 水越設計, AGUA Design, 設計師 ,Designer, Education, design thinking, workshop, 國小教育, elementary school,primary school,education, 設計思考, 國小, 設計教育, 教育論壇, forum, 蘇仰志, 簡菲莉, 高慈敏,蔡紫德,洪忠權,龔書章,周育如,成功國小,自造教育示範中心,成功國小, 成功國小舊禮堂

agua - 全環境教育

「整個環境都是好的學習經驗」

有些時候,生活中突如其來的驚喜,會讓人得到莫大的啟發,全環境教育的目的便是讓生活與教育的連結更緊密,從生活中學習,觀察生活中的細節,思考各種可能。全環境教育從學校延伸至生活,並將感知的能力納入其中,而最重要的是人,人們觀察的角度,人們如何看待周遭的細節,用何種信念去思考,都是很重要的學習環節。目前水越設計與都市酵母正努力擴散這議題的影響範圍,期盼產生更多的可能性。

 

 

 


台灣,宜蘭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yilan, taiwan, 宜蘭,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國際交流, 工作坊, 都市酵母, 國際設計交流, 文化交流, 跨文化, 教育, 水越設計, AGUA Design, 設計師 ,Designer, Education, design thinking, workshop, 國小教育, elementary school,primary school,education, 設計思考, 國小, 設計教育, 教育論壇, forum, 蘇仰志, 簡菲莉, 高慈敏,蔡紫德,洪忠權,龔書章,周育如,成功國小,自造教育示範中心,成功國小, 成功國小舊禮堂
洪忠權 - 好好吃的學習

「從小養出來的生活習慣,就決定了我們未來的生活。」

品味,其實不是很難的一件事。
就食物教育而言,最重要的三個點:
吃什麼,你餐桌上的東西是誰種的,來自於哪裡?
怎麼吃,這個煮菜的方式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煮?
用什麼吃- 用餐時的氛圍,用餐物件的設計如何影響一餐。

品味和味覺是息息相關的,品味並不是有錢人才有的事情,品味是從知識的累積,品味並不是一個所有權。如何將探索,擴大到生活經驗中。從小養出來的生活習慣,就決定了我們未來的生活。



台灣,宜蘭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yilan, taiwan, 宜蘭,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國際交流, 工作坊, 都市酵母, 國際設計交流, 文化交流, 跨文化, 教育, 水越設計, AGUA Design, 設計師 ,Designer, Education, design thinking, workshop, 國小教育, elementary school,primary school,education, 設計思考, 國小, 設計教育, 教育論壇, forum, 蘇仰志, 簡菲莉, 高慈敏,蔡紫德,洪忠權,龔書章,周育如,成功國小,自造教育示範中心,成功國小, 成功國小舊禮堂
 

 

簡菲莉

「理想的教育,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

.講題:以愛與美感為階-探索從品質到品牌的宜蘭教育 .重點摘要:如何策動學校全面改進的校長領導---從地方教育行政的視角談起
12年國教的新課綱很重要的是闡述如何建構校本課程目標,如果要培養未來人才,從教育的面向需要從2030年回推現在要做的改變。而到底教育的目的為何?學校為何存在?如果要思考孩子進入學校到底要學習什麼,不如思考教育者希望孩子離開學校後可以做什麼,其實核心的素養就是要能培養終身學習的觀念。只要教育的願景明確,不管帶領者是誰,走的整體方向會一致而穩固,宜蘭教育處的願景就是讓孩子在宜蘭適性學習與成長。故提出從品質到品牌的宜蘭教育有四大行動方案:

 

-策動課程與教學改革:推動新課綱之縣市前導計畫
-發展有善的學習環境:多元文化融合、多元學習樣態
-建構縣本位學習文化:經營教師社群、學校學習社群
-支持全人終身教育網:成就樂生、樂學、樂齡城市

 

台灣,宜蘭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yilan, taiwan, 宜蘭,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國際交流, 工作坊, 都市酵母, 國際設計交流, 文化交流, 跨文化, 教育, 水越設計, AGUA Design, 設計師 ,Designer, Education, design thinking, workshop, 國小教育, elementary school,primary school,education, 設計思考, 國小, 設計教育, 教育論壇, forum, 蘇仰志, 簡菲莉, 高慈敏,蔡紫德,洪忠權,龔書章,周育如,成功國小,自造教育示範中心,成功國小, 成功國小舊禮堂

 

 

在發展宜蘭教育願景之前,宜蘭一直以來很關心教育的三件事:具有歷史感的公民、在地連結、生活實踐,而要達成此目標就需要達成科技領航、固本適性、基礎計劃與實驗教育2.0版四個計畫。另外21世紀需要學生培養的三大技能有:知識、技能、素質,讓孩子成為自主學習的行動家。諸如美感、食農、國際教育、性別平等、家庭教育等等都是教育的素材、工具與載體,教育的目標最後希望能導向這樣的結果,讓孩子在宜蘭適性學習與成長,目前正在以素養導向的評量方式,逐漸翻轉老師的教學,希望所有的學校、校長老師,能在這樣的架構下,協力朝向願景邁進。



 

台灣,宜蘭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yilan, taiwan, 宜蘭,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國際交流, 工作坊, 都市酵母, 國際設計交流, 文化交流, 跨文化, 教育, 水越設計, AGUA Design, 設計師 ,Designer, Education, design thinking, workshop, 國小教育, elementary school,primary school,education, 設計思考, 國小, 設計教育, 教育論壇, forum, 蘇仰志, 簡菲莉, 高慈敏,蔡紫德,洪忠權,龔書章,周育如,成功國小,自造教育示範中心,成功國小, 成功國小舊禮堂

 高慈敏

「理想教育就是主題式與啟發式的“延伸閱讀”」

.講題:美術館藝術教育與社區/校園結合的可能性--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實踐經驗分享 .內容:當代藝術館,做為一個美術館,如何去思考資源如何和社會、學校、鄰里做共享?美術館最重要的功能,除了展示之外,一樣重要的是教育,這裡是藝術展演現場,同時也是教育的現場。故台北當代藝術館發展美術館的藝術教育與社區/校園的可能性,與周邊社區融合,思考與城市之間的關連和意義。當代館曾經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小學校、亦是古蹟空間,為全台唯一與校園共構的美術館。建築本身就保留當代的文化及價值,美術館的願景希望很重要的是了解自身與在地、如何透過藝術和歷史連結,保存歷史記憶,卻也結合當代前衛的思想,在美術館碰撞出火花。

從2008年推動無牆美術館,依據不同展期,在廣場呈現許多裝置藝術作品,形塑一個活潑的空間,並結合大學以上的駐校代表和志工服務。除此之外提供藝術家駐校計畫,讓學校學生藉由參與式創作中學習,和隔壁建成國中創辦藝術大樓,規劃跨學區課程、美術班、藝術圖書館、龐畢度中心等。最後還有街區營造計畫,從生活美學出發,以公共藝術改造街弄與公園,結合節慶、商圈、社群、社區,營造社區藝術節,並和鄰里社區一起合作,培育散播藝術的種子。

 


 

 

台灣,宜蘭教育, action for education, yilan, taiwan, 宜蘭,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 國際交流, 工作坊, 都市酵母, 國際設計交流, 文化交流, 跨文化, 教育, 水越設計, AGUA Design, 設計師 ,Designer, Education, design thinking, workshop, 國小教育, elementary school,primary school,education, 設計思考, 國小, 設計教育, 教育論壇, forum, 蘇仰志, 簡菲莉, 高慈敏,蔡紫德,洪忠權,龔書章,周育如,成功國小,自造教育示範中心,成功國小, 成功國小舊禮堂

 蔡紫德 - 台灣美學的教育工程

「理想教育:不只是『想要』,還包含『需要』的思考學習。」

.講題:從拼圖到尋寶-會思考的教育
.內容重點摘要: 美感教育需要讓學生想且和老師談,可以讓人開始注意到生活上每一個細節,並且不斷思考,而且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將課程目標設定好後,埋下一些軌跡讓學生自主探索與尋寶。美感教育並不是從教育部出發的某種要給所有人的教育,而是要讓大家去思考去想教育可以做些什麼事,到底要推廣什麼。整體的美感教育推廣計畫,蔡紫德老師的作業小組專門負責設計課程。整體的段落分為四項:首先是課程、談美感、再來談美感教育推廣計畫、最後談計劃是如何被推動的。

〈體制內的課程教育〉
日本的「美濃燒計畫邀」請伊東豐雄、青木淳等12位日本名建築師跨刀合作,以白瓷設計杯碟進行創作,紫德老師以此為例,從餐桌上的建築開始,介紹給學生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一個杯子或盤子,卻也發現在理科班級的學生思維非常務實,往往無法從欣賞藝術品的角度出發看待。這反映出一個老師若很相信自己的專業,即使是同一個學校同一個年級,老師也應該要能接受學生們的不同的反應。換句話來說,美感教育不應該是企圖用同一種課程推給不同的學校和年級,而是能鼓勵學生勇敢有不同的意見與想法。老師要去想像課程能帶來的影響力,安藤忠雄說「所謂旅行就是離開日常的惰性生活,進行有深度的思考過程,是種和自己進行對話交流的過程。」假如課程是一趟旅程,老師會希望美感課程是一趟什麼樣的旅程呢?會帶給學習者什麼樣的思考、選擇?會希望能轉化哪些東西?而又產生進而影響了什麼東西?

生活本來就不是只有一種說法,其實非常多元,所以紫德老師以城市切入來談設計考,在高中開立design thinking的城市思考班,就像是生活在城市有各式各樣的事情發生,巴黎不是只有那座鐵塔,而是有鐵塔以下的諸多生活形態,課程目標希望學生不能只用單一觀點看待一樣事情。Design thinking這名詞,往往讓人把重點放在「Design」設計這個名詞上,有些人會想到設計就是解決問題,但其實重點也在thinking這個動詞上面,要去思考問題與其他面向,需要不斷思考可能性、與發展性等等。

 

這個班級當時在課程設計上有許多特殊的選修課體驗,像是在大安森林公園讓學生在平日去公園訪問使用者、觀察與各式體驗、或是「中山區走讀」計畫,讓不同的老屋新生建築專家、文化建築空間研究者、社會議題關懷者以不同的路線帶領學生遊走於城市中,這些特殊的體驗,都是希望讓學生了解每個地方的特殊紋理、多親近與觀察,解決問題不是只看負面的部分,而是要先全面的觀察與瞭解目標事物。

 

對老師而言,每個人可以去想他們喜歡的課程,但重點是要知道這個藍圖與目標的方向,你不管是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或是身為一個學生,到底想要學到什麼、給予什麼、得到什麼?身為學校、老師、和學生的目標和定位的確會不同,而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探索,國中可能是學會發現與辨認、高中可能需要學會理解與深度思考、再進階才是思考與創造。


〈何為美感?〉
台灣美學的教育工程
藝術品的價值往往不是從表象去看,還有許多精神與價值內涵,美感教育逐漸不是在談創作,而是回到生活,每個人生活中都擁有的一部分。美與環境有關,當環境很在乎它,願意與它好好共處,那種美會自然而然被重視與珍惜,但是如果你不關心他,那根本不需要被提及。美感教育不是在談何謂美何謂醜,而是在讓人學會有感。在生活中觀察與發現,有感官上的美學意識、有工具的意義、與環境公共友好,達到適切與合宜。其實就是建築三原則,美觀、有用、持久。桌子之所以會好是因為有橫桿這個補強結構,生活應該跟環境有關係,美在各地會有不同信仰和文化,但會有相同的東西,就是生活與環境。

 

〈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
結構與構造、質感與色彩、比例和構成這六點不能用課程的方式來上,需要一起談。在當時整合型視覺形式美感教育實驗計畫,上課時,紫德老師把質感、色彩、比例(尺度)、觀察、結構、構造等串聯合併在一起,讓學生透過製作自己的名片、分組做高帽、從葉子到配色設計自己的圖案花布等實務方式實際瞭解這些元素之間的關係,並讓學生相信自己、發現他們可以做得到,並且開始有意識的會在生活中使用美感的能力。

〈關於美感推廣計畫的推動〉
課程或靈感只是靈光一現的概念,把概念想好做出來就是prototype,protoype健全之後就會產生價值,甚至能系統化、允許彈性變化,並持續推廣給大家。美感教育的課程計畫並不是發一種課推給所有人,而是有許多討論課程在生活中的可能性,讓大家朝各自感興趣的方向發展。

 

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有各區基地學校,各區基地會和當地老師組成群組、籌備在地資源與醞釀,最後在學期前進行培訓計劃,培養生活課程的範疇,在操作中學習,而不只是做作品,美感不是課本,所以用雜誌方式分成低中高階談生活,讓這些元素在生活中延伸運用,不會給答案,而是問問題,在做中學,遇到問題與挑戰中產生可能性去多元探索,要讓老師自行籌備如何帶領自己的學生。

 

從知識帶領學生探索自身能力,由老師設計教學方法,陪孩子去探索整個歷程,美感教育是種設計思考,思考如何形塑美感素養,從素養發現各個課程主題的位置、發現教學構面與目標的能力在哪裡,如何讓老師設計策略行動,老師不應用自己想帶的素養給學生,而是國中生與高中生有不同的階段目標與方式,在有限時間內讓老師發揮能力帶給學生,計畫去支持與相信老師去做。新課綱是個很好的機會去執行。以生活為題,教學不只留在課堂,而是從家庭出發,課程計畫靠每個人的信任。

 

設計一詞最早來自於素描,也就是有目的的觀察,不斷寫生找到原理,在大自然中找到美。最重要的是有好奇心、要勇敢去發現問題,美學就會自發成長。一個理想的教育,應該包含個人與他者,透過思考探索的歷程,讓孩子建構屬於自己與觀照他人的美意識。

 

 

Share/Bookmark
 

世界給宜蘭的一堂課 ・ 宜蘭國際設計教案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論壇 2022

21世紀,宜蘭給全世界的一堂課

來自基督城的一堂課一社區串串

來自美國鹽湖城的一堂課-聲音、科技與環境

來自德國柏林的一堂課-食物拯救大作戰

來自印度邦加羅爾的一堂課-自然編碼

來自新加坡的一堂課-遊戲場計畫

來自比利時安特惠普的一堂課-資源再造

來自日本東京的一堂課-城市中的城市

來自泰國拉差汶里的一堂課-在地與生活

來自西班牙馬德里的一堂課-永續資源

來自香港的一堂課-童玩與遊戲

來自法國巴黎的一堂課-城市環境觀察

來自義大利米蘭的一堂課-五感體驗

來自荷蘭恩荷芬的一堂課-自然環境探索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論壇 2019

宜蘭國際設計教育論壇 2017

給親愛的教育者與傳播者

來自台灣水越設計的一堂課-測量學

CITY YEAST Copyright
 
newsletter    
  SUBSCRIBE ENEW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