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名稱:自然環境探索主題 - Inside out, Outside in
.帶領者:荷蘭 安荷芬 公共空間設計師 Vincent Wittenberg (see more...)
.參與學校:北成國小、中華國中
.簡介:設計師帶領孩子進入自然環境中學習,重現荷蘭歷史上的「開放空間學校」(open-air Schools),並試圖引導孩子透過製作鞋盒(窺看盒)內的風景,思考如何把綠意帶進教室,「窺看盒」在荷蘭是個常見於學校裡的手作物件,從外盒的孔洞向內觀看,就可以看到不同的深度與透視視角。
.設計理念與目標:「學習自在的親近自然環境,自然才能永續。」
台灣有豐厚的山林自然環境與四面環海的優越條件,城市角落的綠意與人們存在著互相依賴與尊重的關係,對習慣以人工創造自然環境的荷蘭人Vincent來說,「森林浴」是東方世界創造出來的有趣名詞;看到大多數台灣的孩子,面對自然環境非常生疏,相當可惜,親近自然並且從周遭環境空間來感受與學習,是Vincent想帶給學生最重要的課題。
.工作坊流程:
1. 環境想像:
Vincent讓學生輪流到黑板前畫圓,大家發現原來畫圓的方式都不竟相同,有人的起點從下方開始順時針畫圓,有的人反時針畫,網路上也統計過世界各地區的人畫圓的習慣大不相同,這說明人人都有不一樣的觀看角度與執行方式。
Vincent 帶來兩本荷蘭的書「我們住在哪裡?」、「21世紀自行車環荷蘭地景紀錄」,從相差近100年的出版品,向同學們介紹了荷蘭的景觀特色 - 平坦。
其中「我們住在哪裡?」是一本百年前生態基金會出版的集圖手冊,書中的圖片是透過人們購買巧克力糖果贈送的卡片,收集而來的,說明百年前荷蘭人就 已經藉由許多生活消費與行銷的手段,讓荷蘭人關注自身居住的環境。
藉由對荷蘭這個異國文化認識的機會,Vincent讓學生產生對探索環境的渴求與好奇心;同時請學生們畫一張他們心目中「理想居住地」。
圖畫中的故事即是 孩子們所創造出來的宇宙,是他們理想生活的觀點,也充滿了對環境的創意想像。有趣的是,當世界不同地區的孩子畫同一個主題時,不約而同的都會出現樹木、動物、水等自然環境元素,Vincent把這個現象解釋為,大自然對人們共通的吸引力,而宜蘭的孩子在這次的試驗中,也是一樣的結果。
此外第一堂課的進行以投影簡報為主,難免學生有不專心,甚是打瞌睡的現象,Vincent對此一狀況並不在意。
利用小小的空檔,在課程中Vincent向學生擲出一把又一把未包裝的荷蘭小餅乾,讓全班的同學又驚又喜;事後Vincent也分享了這是每年12月份荷蘭「兒童節」的一個小傳統,相信這個荷蘭的兒童節,將會成為學生們永久記憶的一部分。
2. 森林學堂
Vincent提到,最近這幾年他發現自己是ADD注意力缺乏症的患者,開始理解年幼的時候,在學校生活中受到許多挫折的原因,甚至自己的小孩也有類似的症狀。
從研究報告中,Vincent發現「只要看著綠色超過40秒鐘,就可以提升注意力」,於是他為兩個孩子選擇了特別的學校,校園裡豐富的自然環境,學生可以盡情在自然環境中玩耍,就算是下雨天,只要一下課,學生就會穿著雨衣衝進校園裡的小池塘。
(via Classrooms without Walls: A Forgotten Age of Open-air Schools)
事實上親近自然環境的學校並非近年來的創舉,早在100多年前,荷蘭已經為肺結核等呼吸疾病的病童創立了開放空間學校(open-air schools),效果卓著後,接著健康孩童的開放空間學校也陸續成立,照片中可以看到,在非常寒冷的冬天中,學生帶著圍巾、帽子,甚至睡袋在戶外的桌椅上,面對黑板學習,可惜在二次大戰後,這類的學校就消失了。
【小學版 森林小學堂:叢林小迷宮】
Vincent在帶著小朋友搬著自己的椅子來到教室外面,把黑板也架設好,在一面綠意的環境中,開啟了北成國小森林小學堂。
晴朗的天 空,學生坐在校園的樹蔭下,一起分享自己的戶外生活經驗,有的天馬行空,有的詭彈,大家在歡笑中,放開了在教室中的拘謹,恣意的笑起來。
接著大家開始蒐集 自然環境素材,一片葉子、一顆小石頭、一小段枯木、一小片青苔,或是一隻蝸牛,都是身邊值得細細觀察的,這類放鬆心情的感受,也是與綠色環境對話的方式。 工作坊進行中,有觀課的老師對於孩子們捉起蝸牛表示質疑,擔心會有細菌,會被感染。但是Vincent表示大人的表現非常重要,小孩子會感受、學習到大人 面對自然的態度。
Vincent帶著小朋友們,先在鞋盒蓋上,開幾個可以透光的天窗,貼上描圖紙,接著在周邊畫上印象中宜蘭天際線,再把戶外蒐集到的自然素材,ex小石 頭、苔蘚、小枯木等放進鞋盒內布置,創造出一個想像的叢林空間。
這樣平凡的鞋盒,搖身一變成為大家放鬆心情的「虛擬自然樂園」,盒子上設有偷窺孔,成為每個孩子探索盒中世界的獨有樂趣。其實荷蘭的小孩都有使用鞋盒製造「窺看盒」( Dutch Peepbox )的經驗,小朋友會把荷蘭的地景描繪在鞋盒裡,製造一個自己的世界,這次Vincent把「窺看盒」的製作帶來宜蘭, 藉由這個以水平直視窺看盒內景觀的方式,以及設計一間把自然環境帶入室內的教室。
從偷窺孔中會看到什麼樣的景象呢?在鞋盒內放上一顆小鋼珠,鞋盒下方有一個磁鐵,可以引導小鋼珠的走向,從側邊的孔洞窺 看時,一邊移動磁鐵,小鋼珠彷彿是觀者的化身,在鞋盒內移動時,更有一種身入其境的感受。
【中學版 森林小學堂:設計一間引進自然環境的教室】
來到中華國中的期間,剛好遇到下雨,而宜蘭正是個一年四季只有三個月不下雨的地方,於是Vincent 帶著國中二年級的同學,穿上雨衣、噴了防蚊液,抬起課桌、椅搬進中華國中校園裡的小森林。
天空中滴下的雨水不斷續、崎嶇不平的森林鋪面、趨之不離的小黑 ,雨天的地面有些泥濘,散發出不一樣的氣味,涼涼的冷空氣迎面襲來,與教室中截然不同的環境,同學面對黑板比照教室裡把桌椅整齊的排列。
Vincent撿起森林裡樹枝段上的野菇,給同學傳閱,一開始有人害怕這個不明的生物,Vincent說只要不吃下去就沒事了!接著大力搖動樹幹,讓雨滴、葉子、蜘蛛直接掉下落在同學身上,順手撿起地面上的小花,竟也引起同學們一陣驚聲尖叫,讓Vincent十分不解。
接著請同學分享戶外生活經驗時,Vincent驚訝的發現,生活在四面環海的台灣,又與海邊十分接近的宜蘭,全班27位學生,班上卻只有2-3位同學曾經在海裡游泳,去爬山的經驗也並不十分的豐富。此次短暫的戶外體驗,學生們覺得好新鮮,雖然不喜歡擾人的蚊蟲,也被咬的不堪其擾,但是來的森林裡上課的經驗,讓他們印象深刻,也出乎意料的感到非常的快樂!
在體驗了戶外的森林小學堂後,Vincent帶著學生回到教室,變身為設計師,首先依照鞋盒的比例,畫出教室中「人物」,按照真實教室的狀況與比例尺,在鞋盒上開窗、開門。
接著可以運用想像力,進行把自然環境引進教室的設計工作,於是有的學生在鞋盒上開了天窗,讓大樹長出來、溫泉、瀑布、鞦韆的設計都出現了,Vincent 提醒同學,不要忘了教室裡還是有黑板、桌子、椅子,於是有學生規劃了一間投影幕在天花板,大家一起躺著上課的教室。還有同學把家裡的鍬形蟲都帶來,準備融入他的自然環境教室裡。
特別的是,中華國中十分用心地在設計師來到台灣前,向全校宣導此次的文化交流學習機會,亦讓學校的學生做好十足的心理準備,他們畫出荷蘭平均身高的比例圖,也提出許多網路上所查到,但我們看來特殊文化現象,例如「荷蘭人都是用刀叉吃三明治」等問題,並在Vincent抵達學校的時候,替大家一一解惑,甚至有下課期間,隔壁班級的學生總會把握機會跑來向Vincent請教問題。
工作坊結束時,學生的鞋盒大部分尚未完成,Vincent提到這是個一直持續的計畫,「引進自然環境的教室」鞋盒隨時都可以增加內容物,最重要的是,學生願意自在的親近自然,感受自然,想想看自己可以為這個環境做些什麼事情?
. Vincent的心得:
Vincent 關心環境議題以及自然環境對孩子的五感啟發,透過帶著孩子們走出教室,體驗戶外環境的細節,像是從樹枝墜落的雨滴、昆蟲、小草,氣味等,無論是晴天或雨天,人們所感受到的自然風貌都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件事情,每一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觀看角度,在生活中學習,也從學習中感受生活,不要把環境中的一切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存在,應該多觀察與感受,甚至試著進行一些改變。
這是第二次受到邀請來台灣參與設計相關的活動,但對象卻是小學生及中學生,這樣的計畫,在荷蘭聽起來都很特別,其他設計相關的朋友聽說Vincent來台灣的目的都非常訝異,台灣教育單位,願意為小孩子們策劃這樣的活動,實在很特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