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七年加速膨脹 "都市酵母"創造非全球化的地方文化特色,讓人愛上居住地 特约撰稿 金敏华
1、您怎么理解“回到中国”的主题?在“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的21个案例中,从表面上看,“都市酵母”计划与所谓的寻找传统文脉关系不大,它更在意的似乎是在地性和社会性,那么,您认为设计与所在地、与所在地生活乃至与所在地的人的结合,是否也是“回到中国”?
由於是策畫者高鳴與畢學鋒邀約參展,邀約時提到都市酵母所作的以及所想的是策畫者覺得目前中國內陸設計師所需要的刺激點。不過一開始,對於主題還想了一陣子,經說明後了解沒有政治味,才放心參展。
2、发起都市酵母运动的初衷是什么?牵头组织这样的活动,必耗费您大量精力和时间,您的出发点是什么,又有哪些收获?
原本想盡量簡短回答,但不容易,還是希望說明清楚。
都市酵母的源頭“世界概念設計plan global”是水越在2003年提出的概念設計計劃;想法是不以商業為出發,回到設計的價值,思考人的需求以及社會的問題,所發展出來的不局限於產品,可能是觀念、系統或是行為模式,擴大設計的面向。
因為有這樣的想法,持續進行了很多長期假設性的設計實驗,累積許多與異業來回激盪的經驗,在2006年1月11日時,法國留學回到台灣10年後,意識到自己與居住環境的關係與可能性,就決定要執行一件事,製造都市中許多創意有趣的酵母,並像酵母活化,建立不全球化的地方特色,讓人與都市的鏈結更為深刻,愛上所居地。
幾年下來,發現就算是在自己從小生長的地方,依然可以找到新大陸,多元組合實驗,設計mission變得不是平面也不是3D,而是多元長期的投入,就像是神農氏試嚐百草、科學家與微生物關係一樣,是很微妙的關係。同時除了水越設計外也集結了很多有趣的異質多元夥伴組成都市酵母研究班,一起探討都市。光是2011年,我們所發展出來的都市議題:生物多樣性-與動物一起下午茶、微型生態感應源-島嶼瓢蟲紀30000隻、貼近都市的新方法-草地新居實驗、百年區域的再造-大稻埕百年巡禮、全島參與的捕雲馬拉松計劃、街道傢具再思考-黃色椅子計畫、味蕾醃製廠、999元改造商圈計劃、清潔特工隊、台北未來20年觀等等,有趣極了。
3、您认为都市酵母能够在比较大的范围内引起大家的共鸣和参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我想是因為每個人都能參與並使上力。也許我可以寄給你民眾對都市酵母的一些想發留言,那樣更直接些。
4、都市酵母运动是否真的改变了台北的文化面貌?它可以在别的城市复制吗?在一个城市推进这样的运动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改變是潛移默化的,這部份需要拉更遠之後,也許是10年後再來看。
我想在各個都市製造酵母這一點應該沒有問題。
在一個城市對動這樣的計劃所需要具備的條件因城市而異。
5、如果要您举出几个“都市酵母”运动中效果最符理想的案例,会是哪几个?为什么?
上面有提到幾個,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因為那是台北的未來。
6、如果检讨都市酵母几年来的发展态势,您认为它的问题和不足在哪里?下一步可以如何改进和深入?
都市酵母的問題與不足是資金,以及東亞地區地方政府普遍性對於都市價值建立面向過於扁平與短視造成地方美感詩意無法行成氣候。如果有充足的資金,我們會一一實驗並落實目前已經發展出來近2800個都市創意想法。
7、都市酵母运动未来的计划。
不改初衷,持續性增加民眾的認同,創造不全球化的地方特色,讓人愛上所居地。
報導網頁連結 http://szsb.sznews.com/html/2012-02/01/node_140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