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C11外围展「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
 

GDC11展「回到中」主

策展人 毕学锋

策展初衷:
设计发展的时间短,且有系设计教育,我的最初的设计学习是偶像式的。那就是看做的比好,我学谁90年代初,以王粤飞王序位老师带来了很多外的信息,《设计交流》《平面设计在中了通向西方设计学习的通道。

到了专业设计准,最早的保罗兰德、包豪斯、到最初的平面设计在中、到托耶夫斯基、David Carson、五角Pentagram、登、浪ADC TDC、中设计师们掀起了一次又一次设计的自我教育。种有目的的学习让国设计的集体面貌步神速,堪日新月异。

也注意到,似乎我准都在外了,海狂潮、品牌策略、TDC格、我的作品格、行方式似乎都和国际 趋势紧关联这个带来的后果是建立了一些成功的榜效仿的设计师迅速带来成就感。但同也不难发现设计师的大面的同化似乎越 重。

在中设计很活,但同时设计师状态和生活方式又很同,很多设计师状态基本上是开个设计公司,做商活,挣钱 好生活。是一成功设计师?我们还有其他值得倡?我一直在思考,平面设计工作的包容性、平面设计师生活的多性、平面设计的社会责 等。

到美日本台北考察后,尤其是今年去台北,参观了几工作室,他们设计师的多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有社形、 艺术家形、商形、自我形、多种多。尤其是《都市酵母》我影很大,他满责任和理想,默默做一些城市有改和影有任何商设计工作。

GDC11展在今年提出了设计的策展主。我,中国设计发展二十多年,无论个人能力、集体面貌 生很大化,这时,我是否可以始思考并总结输出中国设计师的价值?除了学术外,我是否也可以倡导设计师的多性、社会责任、对传统的整 理和思考。


学术:回到中

GDC92始,到2011年正式提出设计的价值。「回到中」展的学术,就是 展价值作出的回。我们将中港台澳四地设计师工作成果,比四地设计师不同生活状态、思考方式、价值取向。反思中平面设计现状并存在的问题 平面设计界,展平面设计广阔的包容性和新的生总结出中国设计师价值,并期望设计有所影

策展理念:

今世界的设计面貌生了很大的化。随着经济的快速设计入了快速展的道,几乎可以认为那是全面的、根本性的视觉革命。

于中,平面设计的概念也随着展而化。我能清楚的看到,由于我们经历短期高速展而带来面影设计师的浮躁、眼光的隘、设计师面貌的同化、设计师工作能力的局限性、设计师作品格的一等等。

想通「回到中这个展,中港台澳四地设计师工作成果作一和思考,比四地设计师不同生活状态 思考方式、价值取向。是一个对设计师现状的展。旨在探索平面设计师现实环境中的丰富涵与各种可能性。反思中平面设计现状并存在的问题国设计新的出路,同希望对现在的平面设计师的工作方向有所启发

们试图现设计与生活更密切的系,设计对生活改所起的作用。我们将选择标定在设计能否 生影强调设计工作与周边发生的系。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型的背景下,我的平面设计师的方向在那里。而思考设计是否能生活更美 好,设计如何更美好。

GDC92始,到2011年正式提出设计的价值。「回到中」展的学术,就是主展价值作出的回。展平面设计广阔的包容性和新的生总结出中国设计师价值,并期望设计有所影

设计,我好了

策展人 毕学锋


构思:

在「回到中这个展中,我设计作品力求与现实、社、生活生更直接的系。此,展览将请约二十 名左右设计师或跨界作人,他的作品以设计思考。作品最回到、生活、境的影和改。作品的形式和媒材可以丰富多,可以自己提展示 方式,可以合展馆内外的展示。可能的,也可以与的特定系,以及市民互等等。

交的展品可包括思考路、文本、影视资料、草稿、照片、图纸、成品以及其他相素材,

览结构由/始(正在启动启发性的目或思考)/移(正在行的目或思考)/乘(一种思考方式行的工 作或目)/速(改工作方式或探索传统文化新的设计方向)/落地(已经发生的事件、观点或未思考)五部分成。同时实行展推荐人制,推荐人 推荐的作品一旦入,必须写300的推荐理由,与展展出。

本次展作者的准是,他的作品对现实、城市、生活、社会发一主要有深入广泛的思考和作用,作品对现实的影响这一主在他的作品中要有明的体

本次展的展场设计将尽可能突显华侨意文化OCT-LOFTA3+ 建筑原有的构和特征。另外,作A3+ 的延伸,作品在展或周展示,展览设计将采用唯一的人流向,观众沿一定的思考路径来参观。可以有作品和观众的互


览结

/始(正在启动启发性的目或思考)
/移(正在行的目或思考)
乘(一种思考方式行的工作或目)
速(改工作方式或探索传统文化新的设计方向)
/落地(已经发生的事件、观点或未思考)五部分成。


露天论坛

露天论坛,是论坛现实版。表面是指在露天举办论坛实质是指围墙讨论。范放的,话题放的,形式是放的,与的方式是放的,我希望能在放的心下探一些严肃话题定四个话题引子,不正反方,观众可以打断参与,现场围脖探

论坛话题
1.
甚么在这个时候要提出回到中的主现实
2.
平面设计更好的介入社
3.
看待设计的多元化,平面设计界在那里
4.
传统文化的整理、设计和思考
5.
_林青:20038月,在荷朋友Chris助下,如访刚从海牙搬到鹿特丹的登贝设计工作室。在设计话题的交谈过程中,登贝谈到了设计语。相日本来说,他认为国设计师在构建自己的设计语法上任重道。中设计语在那里?

6. 王序:回到中1.重新建立专业体制与范。2.深耕式批判专业在中现状与展望未来发展的多可能性。3.东亚为核心的广泛交流,建立 学训导世界对东方文化的重新认识4.GDC一年字体一年杂项,如能岸四地共同举办并吸引日、韩参事、论坛等,格局


论坛
毕学锋 家英 粤飞 王心

学术主持:李德庚    

1、主题对国设计现状问题作出思考;
2
、展应评委展,有现实;
3
、作品深入社会内部,察作品在社中的作用;
4
、首先定展问对象,并期望限定提问对象能有所作用。
5
、展中展构,在设计展中少



「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海报


设计师为展览“护照”签证


设计师为展览“护照”签证


设计师为展览“护照”签证


设计师为展览“护照”签证


工作人员为展览“护照”盖章


「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现场


「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现场


「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现场


「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现场


「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现场


「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现场


「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露天论坛现场


「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露天论坛现场


「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露天论坛现场



「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露天论坛现场


水越設計, 都市酵母, AGUA Design, City yeast, Taipei, Taiwan, 台北, 台灣


水越設計, 都市酵母, AGUA Design, City yeast, Taipei, Taiwan, 台北, 台灣


水越設計, 都市酵母, AGUA Design, City yeast, Taipei, Taiwan, 台北, 台灣



















http://www.vudn.com/article.jsp?code=201112060034 link

 

李根在:

平面設計在中國展11, 最重重要的外圍展"回到中國",我推薦水越設計,其推薦文如下。
................
都市酵母系列- 設計師不是為設計而設計,是為人而設計,是因為人的活動而產生的行為。設計所牽涉到的不是只有商業,不是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商業興盛的推手,設計更多的是跟人,環境,社會,政治等議題有連結。從都市酵母系列開始關注到水越的創作,從人在都市生活中,透過居住在台北的人,或許是大學老師,公務人員,上班族,學生等,透過共同創作,針對都市與人的議題人創作裝置,產品,藝術等,讓人在都市生活中有更多的互動,記憶。
................
ps/此中國的概念並非政治意識的中國,而是概括的華人世界的,這是策展者告知的釋義。




Arting365【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都市酵母》作者:周育如
来源:Arting365.com作者:发布时间:2011-12-31

http://www.arting365.com/vision/character/2011-12-31/content.1325315399d253805_1.html

Arting365:非常荣幸邀请到“都市酵母”发起者水越设计的周育如女士进行此次的采访,周女士能否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都市酵母”这个组织?
周育如:都市酵母的源头“世界概念设计plan global”是水越在2003年提出的概念设计计划;想法是不以商业为出发,回到设计的价值,思考人的需求以及社会的问题,所发展出来的不局限于产品,可能是观念、系统或是行为模式,扩大设计的面向。
因 为有这样的想法,持续进行了很多长期假设性的设计实验,累积许多与异业来回激荡的经验,在2006年1月11日时,法国留学回到台湾10年后,意识到设计 创意与居住环境的关系与可能性,开始制造都市中许多创意有趣的酵母,并像酵母活化,建立非全球化的地方特色,让人与都市的链接更为深刻,爱上所居地。
几年下来,发现就算是在自己从小生长的地方,依然可以找到新大陆,多元组合实验,设计mission变得不是平面也不是3D,而是多元长期的投入,就像是神农氏试尝百草、科学家与微生物关系一样,是很微妙的关系。 

Arting365:现在“都市酵母”组织成员有多少人呢?他们都是自发参与进来的各个领域的艺术家或设计师吗?
周育如:包含水越设计组织成员有8位,自发参与都市酵母研究班6-10位,参与都市酵母行动志工,从2006至今约计1500位。来自不同领域,大部份是设计师,包含建筑空间、景观、视觉、服装、导演、音乐工作者、诗人、工业设计、大学学术研究参与、企业加入等。

Arting365:“都市酵母”系列设计项目中,有哪些设计项目您觉得特别值得一提,和我们分享一下吧!
周育如:6 年来累积了为数2800个设计概念外,以及数十个议题探讨,光是2011年,我们所发展出来的都市议题:生物多样性-与动物一起下午茶、微型生态感应源- 岛屿瓢虫纪30000只、贴近都市的新方法-草地新居实验、百年区域的再造-大稻埕百年巡礼、全岛参与的捕云马拉松计划、街道家具再思考-黄色椅子计划、 味蕾腌制厂、999元改造商圈计划、清洁特工队、台北城市未来20年观等等,这些都非常有趣。

Arting365:最后非常感谢周育如女士接受本次采访,希望以后有进一步的沟通和了解!





深圳商报记者 金敏华 文/图

http://news.hexun.com/2012-01-11/137144498.html

  这是一个行将结束的展览,但却可能是一场方兴未艾的中国新平面设计运动源头。

  展览面积不大,占据了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OCT LOFT北区A3+空间数百平方米的两层展厅。两岸四地的二十一名设计师或跨界创作人,携其思考路径、文本、视频、草稿、照片、规划图纸、成品及其他相关素材,在2011年12月4日—2012年1月4日,来到GDC11展系列活动中的这个叫做“回到中国”的主题邀请展,呈现不同媒质的作品,对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和改变。

  GDC的前身是创始于1992年的深圳“平面设计在中国”展,从“在中国”到“回到中国”,几乎过去了整整二十年。设计,不再只是单一价值观下的审美或视觉符号,它与人的情感、文脉、生活质感乃至所在地息息相关。

  提出问题的展览

“GDC11的作品都非常好,代表了中国最好的平面设计,是圈内两年一次的交流和成果体现,但它与日本、美国的设计赛事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平面设 计研究成果的一个展示平台,换言之是我们能想象到的一种东西,没有意外、没有惊喜。而"回到中国"展完全不同,它是一个提问式的展览。”“回到中国”主题 邀请展策展人之一的高鸣介绍道。

  从1992年始,GDC开启了两岸三地华人设计师共同竞技的专业平台,确立了中国乃至全球华人平面设计 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GDC的主办方是深圳平面设计协会(SGDA),SGDA当届主席孔森认为,GDC11展之所以提出“影响中国未来的设计”的策展 主张,就是想表达,今天的中国设计,无论个人能力,还是集体面貌均已发生很大变化。“除了学术竞赛,我们是否还应该关注设计师的生存和工作状态,倡导设计 生态的多样性、设计与社会互动,设计对生活的改变和影响,思考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以及对传统文脉的梳理等等。”

  “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的想法就是在2011深港邀请展上,孔森与SGDA常务副主席冯志锋的聊天中产生的,这时距离GDC11展不过三个月。策展的重任交到了2007-1010年SGDA主席毕学锋和高鸣身上。

"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不是为展而展,而是针对中国平面设计界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设计师心态的浮躁、眼光的狭隘、面貌的同质化、能力的局限、风格的单 一等等,试图通过比较两岸四地设计师在当下不同的生存状态、思考方式和价值取向,探索平面设计师在现实环境中的内涵与各种可能性,寻找"中国设计"新的出 路”,毕学锋字斟句酌,与GDC展那样的“纯学术的、有些曲高和寡、只能影响设计师的展览相比,"回到中国"更强调设计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希望年轻一代 设计师不再重走我们的老路。”

  去年在台北同行的工作室见闻让高鸣记忆犹新,“那里设计师生态的多样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有社会型、艺术 家型、商业型、自我型……每一个都不一样,非常丰富。尤其是"都市酵母"计划对我影响很大,他们实际上是社会事件的组织者,并不刻意强调修复传统或者传承 之类,但正是这些充满责任感和理想主义情怀的设计师,默默地从事着改变城市面貌却没有任何商业回报的设计工作,让整个社会生态变得多元。”

回过头来看当下中国设计的同质化现象,高鸣认为,这跟中国内地的设计发展时间较短,且当初没有系统的设计教育有关。“最初的设计学习都是自发的,师傅带 徒弟的偶像式学习方法。一拨又一拨的现代设计自我教育,让中国设计呈现出蓬勃而单一的景象。但是今天,我们必须要思考,设计在社会转型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 用,设计如何让社会更美好。”

  在这里,回到中国

  “回到中国,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反思目前的设计现状,重新总结自 我、认识中国独特的美学体系,思考并架构新时代的设计价值观与审美标准”,在策展过程中,有几句话让老毕印象很深。“赵广超认为,文化没有新旧,只是今天 的人如何看待它。他说到有些事情是值得托付一生去做的,其实这样的设计也是自己向往的。本应是一个民族要做的事,却由个人独力在完成,这种排除各种干扰, 认真、细致、踏实做事的态度是值得推崇的。在今天的设计中,表现形式占的分量越来越弱;设计师的态度、观点变得越来越重要。

  邀请展这次采用的是推荐人制,最初推荐上来的案例多达四十多个,包括香港设计师杨志超的G.O.D.住好啲;蒋琼耳的“上下”;黄永松的“汉声”系列出版物……

“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有些案例互动性不够,有些作品本身分量不足,最后选择了二十一个案例,分为始发(正在启动并带有启发性的项目或思考)/ 移动(正在进行的项目或思考)/换乘(换一种思考方式进行的工作或项目)/减速(改变常规工作方式或探索传统文化新的设计方向)/落地(已经发生的事件、 观点或未来思考)五个部分。挑选作品的标准是,对现实、城市、生活、社会发展这一主题有深入广泛的思考和影响。其实展览刚开幕,又发现了很多新的案例。” 老毕无奈地笑道,比如曾军推荐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副主任,AGI会员赵健的新作《范式革命》,就是一本从文化视角梳理1862-1937年中国 书籍设计历史脉络,试图接续文脉的难得佳作;此外,袁由敏的研究项目“中国的直排、竖排与西方的横排”也非常好玩。

  看来,“回到中国”的旅程路还长,路上风景才开始冒头。诚如策展人所言,“希望借助"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展示当下全球华人设计师的典型案例、独特思考与探索,并以此为起点去影响中国未来的设计。”

  链接:

  “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部分项目介绍

  ●安徽黟县碧山村 碧山计划

  碧山计划,是有着平面设计师背景的跨界创作人欧宁一手策划的知识分子回归乡村、重新激活农村公共生活的乌托邦式艺术计划,试图在北京798和上海莫干山这类城市改造模式之外,拓展出一种全新的乡村重建“徽州模式”集土地开发、艺文产业、特色旅游、体验经济、环境和历史保护、建筑教学与实验、有机农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乡村建设模式。

  ●余杭 品物流形

  张雷的作品《传统的未来》恰好反映了品物流形-INNOVO的特点,他们不是追求传统的延续性设计,而是更希望传统的东西被打散、肢解,成为设计的营养。

  ●北京 造字工房

  创立于2009年初的造字工房是首个以商业机构形态进行新汉字字库研发、销售的“个体户”,致力于创造具备时代美感特征的汉字字体,让汉字以新的面貌,广泛、深入地影响公众。

  ●杭州 TouchFeeling触觉空间

  陈飞波的家具产品呈现出工业与岁月对恃的独特美学,不轻易改变材料特性,木料只做自然核桃油的表面处理,允许金属氧化,让原木随着时间和温湿度逐渐改变自身状态……这种与时间对话、提倡身心自然回归的态度,正是当下中国设计所需的心态:“内敛与坚持”。

  ●广州 现代传播集团

  大中华区域的文化资讯平台。

  ●澳门 5GOs行动!

以洪骏业和周小良为首的一群澳门年轻设计师,在澳门特区政府新城填海区规划展开公众咨询时,主动表达需求和建议。他们有详尽的计划,透过温和的表达方 式,广泛发动市民和媒体,最终得到政府高度关注。这群年轻人的Facebook群组名是“为下一代,我们要文化艺术注入新旧城!”作为设计师,有责任让你 所在的城市更美好。

  ●成都 《虹》

  平面设计师何明,三年前偶然接触到一群盲人孩子,由此产生了《虹》计划,从关注盲人这一弱势群体日常生活的角度,带出设计的意义以及设计师的社会责任这一严肃问题。

  ●香港 区区肥皂SO…SOAP

“区区肥皂”源自香港新一代平面设计师、装置艺术家林伟雄所策划的一项社会性事件,林伟雄利用回收材料为某洗浴产品品牌设计了一系列产品,并向低收入社 区居民教授生产技术,实现在家就业,成品最终进入品牌的销售市场,从而使产品设计同时为社会民生问题与市场销售需求提供了解决之道。

  ●上海 《末法时代》

“末法时代“源于佛学偈语,LEO BURNETT创意群总监杨烨炘2011年11月在证大艺术超市创作的行为装置《末法时代》,将一个巨量放大的超级蜂窝煤,放在滑坡上滚向公车、出租车、 跑车、警车等320辆仿真车,隐喻人类生产力的巨量放大,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反噬和物质社会的道德堕落。该装置展出5天内,小车被市民洗劫一空。广告人杨 烨炘在公共艺术领域所做的“社运”尝试,其价值远远大于作品所得到的戛纳狮子奖项。杨烨炘说:我们不能因为世界是黑暗的,而不去点燃光明。

  ●上海 证大艺术超市

  熊超在为中国最大的平价艺术品仓储式卖场证大艺术超市所做的推广中,肆无忌惮地突破了传统的创作模式,将插图、拼贴、装置、二维码、互动、海报、户外等不同创作媒介结合在一起,拉近了大众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 上海 《NOT》杂志

  《NOT》杂志是设计创作人孙浚良于2011年6月始创的一本不是杂志的杂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NOT》杂志是一本为热爱生活的人而设的生活杂志,一本有思想、敢于表达的专题杂志,一本强调自我主张、设计、态度与个性的时尚杂志。

  ● 浙江民间书刻体

  上海设计师应永会以平静、精专的态度进行着最为基础的对中国古籍刻本字形的修正与再发现工作。浙江民间书刻体是复刻古籍书刻体的计算机活字字体,选用浙江地方刻本,故名“浙江民间书刻体”,应永会利用业余时间做,已做5000多字。

  ● 宁波奉化 棠云纸

  设计师潘沁与潜心于四明山中以传统的手工苦心研造着苦竹纸(亦名棠云纸)的袁恒通老人共同将一份素朴之美呈现于前,期望唤醒深埋于民众内心的记忆,唤起突飞猛进中的社会回眸一望。

  ● 北京 康熙字典体

  厉向晨,一个专注的字体设计师,致力于古籍数字化及字体复刻。制有源自《康熙字典》的“康熙字典体”、《隶辨》的“隶辨隶书体”等。以个人之力整理修复了大量失落的字体,相当程度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文化传承作用。

  ● 深圳 GDC(平面设计在中国)

  源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现代设计启蒙运动,以1992年发轫于深圳的“平面设计在中国”展(GDC前身)为落地标志,揭开了中国当代设计史上以平面设计为先锋的时代开端。

  今天的GDC,仍凭着自己的独立思想、独立品行置身于设计改变生活,设计把握未来的探讨实践之中。

  ● 北京、深圳、上海、香港、成都 “社会能量” 巡回展

  “社会能量当代荷兰交流设计” 巡回展,以对当代荷兰交流设计的研究为原点,陆续在北京、深圳、上海、香港、成都五地展开,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全景式的荷兰交流设计事件。该展为当下过于强调商业利益的中国设计师,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

  ● 深圳 深圳湾艺穗节

  “深圳湾艺穗节”把已经在世界上70多个城市运作了60多年的“Fringe精神”引入深圳;把艺术活动带到城市公共空间和社区,使之进入公众生活。这是由两位当地平面设计师发起,将个人兴趣演变为城市公共文化事件的成功案例。

  ● 深圳 T街创意市集

每月第一个周末两天的定期举办,为来自全国范围内包括港澳地区的原创设计师和设计团队提供了广泛的交流与推广平台。历经三年多,数以万计的市民与学生参与市集活动,T街创意市集为生活带来更为丰富的内容,为社区营造更为丰盈的文化形式


shopping design_2013設計大賞最佳創意活動

明周生活_201401小招牌製造所

30雜誌報導 - 30個影響台灣的聲音

城市畫報 都市酵母的存在哲學201304

都市酵母孕育城市風格_20130302

臺大春色工作坊

城市設計營-培養城市感知力

用旅行為設計帶來新視野

新年創意過

都市酵母計畫蘊育城市風格

夢想如何堅持下去20120805

找尋台北色彩 徵求五百個觀點20120731

深圳商報 20120201

深圳商報 創意周刊20120210

typographics_201201

GDC11外围展「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

Pecha Kucha Night Vol.16

民視報導 世界設計大會 都市酵母島嶼瓢蟲紀

動腦新聞 - 台北百年大稻埕 激發靈感的繽紛天堂

台北國際藝術村 讓世界看見台灣文化軟實力

臺中市2011創意生活節

自由時報 - 台北那條通20110925

2011/8/17 黑秀設計現場-五坪水越的夏日體操

逛「鷹架巷弄」 探訪「混搭」台北

老屋新品座談會20110812

5坪水越的夏日體操

都市酵母 - 台北那條通的那座山

都市酵母 x aveda

中央電視台報導

明報 台北尋寶藏「臨屋」賞藝術

聯合報 - 元宵節大寶兔

都市酵母 散發魅力元素

郝龍斌至寶藏巖與居民提前歡度元宵佳節,並期盼文化活動在各地紮根

自由時報20110212

臺北燈節公共藝術展「寶兔兔找太陽」 12日晚間開幕登場

聯合報 - 元宵節大寶兔

萬家燈火.庶民點燈

都市酵母台灣百物語攝影展

台北好藝術 - 台灣百物語攝影展

Living & Design 寶藏巖 山勢地景共構的文化聚落

「Bo-casa 巖上的家 寶藏巖國際背包客空間規劃工作營」座談會

公館店家換門面 泰迪熊裝扮尬場

「都市酵母」 店家改造不用花大錢

都市酵母商圈創意改造計畫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開村囉

寶藏巖開村 千人尋寶

寶藏巖藝術村 周六迎賓

寶藏巖藝術村 周六迎賓聯合報

文人政事 - 都市酵母陽台計畫報導

cast net 喀報書評

快閃PiKAPiKA LED創作 創造光纖快樂網路生活

明報周刊-開幕花絮

查理王推薦 - 都市酵母.遍地開花,百花齊放、持續發酵…

明報周刊-坐著看花(專題報導)

明報-都市酵母xSo-net x PiKAPiKA x 陳映蓉

當代藝術館-小碎花不展覽

明報周刊-周刊一周年與都市酵母開始合作

都市酵母的異想

2008粉樂町-快樂黃包車

figaro-打造城市烏托邦

設計城市,讓旅人轉身即想念101

CITY YEAST Copyright
 
newsletter    
  SUBSCRIBE ENEW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