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臺北世界設計大會第三天(26日)的第一場主題演講,就以「都市設計學:擬定設計策略,讓你的都市更有型」為題,由前倫敦發展局副局長兼設計發展與環境處處長Peter Bishop,分享設計和都市發展的關係。
都市設計的中心
2012倫敦奧運即將展開,倫敦的城市改造,也正緊鑼密鼓進入最後階段。Bishop表示,在擬定城市改造計劃之前,他先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倫敦奧運的舉辦,對城裡的貧民窟小市民有何影響?
他認為,都市設計是將各種環境、經濟元素編織在一起,也是形塑都市的方式,必須能夠承受城市的各種變化。生活在城市裡的是人,因此「人」必須是都市設計的 中心。Bishop在螢幕上秀出一張倫敦的地鐵平面圖,說明地圖上每一站都有各自的發展軌跡,十站,其實就代表了倫敦城區多年來經濟發展的差距。他坦承, 近年來倫敦氣候變化劇烈、財富分配不均,而種族與文化的多元,也對城市空間的構築造成挑戰。
都市規劃難度高 小地方著手
Bishop指出,城市設計之所以困難,有兩個原因:首先,單是一項都市設計的計劃,就需要數以千計的設計師共同執行;這些人來自政府、社區、營利及非營 利組織,整合起來頗為費工。其次,城市設計師們需要夢想的是「五年、十五年、二十年後的未來」,羅馬城的城廓經過了數千年,仍能維持原有的結構,並不斷擴充、變化,這有賴具備遠見的政治眼光,以及精準技術的完美結合。
不過,倒也不必把都市設計的目標想得太遠大,有時候簡單的設施,也可以造成廣大的迴響。Bishop舉例,倫敦市區的廢棄空地,僅僅放上幾件兒童玩具,就 讓荒涼的空間熱鬧起來,甚至一張有意思的椅子,也是都市設計的關鍵角色,因此選擇互動性高的裝置,對預算不高的城市來說,是個可行的方法。而「暫時性的設 計」,對改變城市形象也能起妙用,比方在廢棄的廣場擺上暫時性的游泳池,讓超市進駐廢棄的古蹟,都是小成本,創造大效果的例子。
此外,他也表示,在倫敦一個普遍貧窮、房舍低矮的地區,建立了一座屋頂特別挑高、迴廊華麗寬敞的圖書館,結果反而為當地注入新氣象。人們往往認為,圖書館 只屬於人文薈萃的高級住宅區,貧民都是教育水準不高、沒有尊嚴的。這份別出心裁的安排,為貧窮地區的人們帶來驕傲,也提高了貧民區的形象,是非常具有人性思維的設計。
倫敦奧運將近,最後,Bishop以今年夏天動工,懸掛在泰晤士河上方300英呎高空的新型纜車作結,希望這個程式設計不僅美觀也實用,也期待這個設計,成為英國倫敦的新地標。
▲Bishop在演講上秀出橫跨格林威治半島,一路延伸至皇家碼頭的新型纜車模擬圖,預計在2012年倫敦奧運前完工啟用。
主講人小檔案
Peter Bishop
.前倫敦發展局副局長暨設計發展與環境處處長
.過去20年來,Peter Bishop長期擔任倫敦市中心4個核心行政區的規劃處處長,曾參與金絲雀碼頭(CanaryWharf)及國王十字區(King´s Cross)的開發建設等國際知名都市規劃案,後者為倫敦最大且最複雜的區域之一。2006年他被任命為倫敦市政府第1任設計處處長,2008年起擔任倫 敦發展局副局長,負責倫敦市整體都市設計、及攸關環境面、住宅區及公共空間規劃的土地開發計畫。Peter Bishop經常演講及授課,是諾丁漢特倫特大學建築和建築環境學院的客座教授。
article from: http://www.brain.com.tw/News/NewsPublicContent.aspx?ID=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