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 / 葉育君
日期 / 2011.04
緣起:
七千棵老榕樹計畫的想法,是來自於1982年波依斯(Joseph Beuys) 在德國卡賽爾文件展開始進行的〈七千棵橡樹〉。他在美術館前,放置一堆樹苗及做為座標的玄武岩堆,等待被大家認養,每認養一棵樹,跟隨著玄武岩被搬走,在 1987年的下一個年度文件展時,已全部被認養完畢,並且比原本所開放認養的七千樹還要多,約末兩萬棵樹,此藝術行為,影響不但僅是藝術上觀念的某種突破,並且是一種社會運動操作, 因為藝術家的藝術行為,已經影響不僅只是藝術觀念形式上的突破,並且影響到整個生態環境,都市景觀,甚至是群體一起創作的行為 ,它關連到人類的整體,可能是:世界的、歷史 的、思想的、生態的,教育的、甚至個人的「廣義的人類學」,故稱之為社會雕塑(Plastische) 。
內容說明:
藝術家應該為社會思考什麼?而藝術品如何成為關於社會反思的觸媒?(宋國誠/文化評論家)。一個都市未來的發展,往往決定於執政者的政策,而文化藝術工作 者,只是這龐大機器中的一個小螺絲釘。歐洲最大的觀光城:巴黎、羅馬等,之所以有無限的觀光資產,是來自於對舊有文化的保存與延續,還有當下的文化政策。 七千棵老榕樹計畫,重點不在於數目的“七千棵“,亦或不僅僅限於“榕樹“,而是藉由“種樹“這著動詞,形成一個社會運動,藉由身體的動作,由居民“種下 “,在自己的土地上。那不僅僅是跟土地的連結,也藉由集體行為,而這巨大數量的樹木,在灰色的都市叢林間,增添綠意,改善環境,甚至生態。而從中,從新思 考,關於居住空間,人與土地、環境的關係,甚至環保議題。而在“種樹“動作之前,思考:種在哪裡?如何規劃?一棵樹,或一群樹所需的多少土地空間?以及 “種樹“之後,關於如何維護樹群生長?如何建造一個具人性、有機的居住空間?一棵大樹的影響,那將不再只是個人情感,或單體間的關係,而是群體中的某種凝 聚力,甚至成為社區的生活重心,然後從一個社區連接到另一個社區,甚至整個都市,甚至全國。
為何“七千棵老榕樹“?
1.未來一個城市所遭遇的問題,因為全球暖化,工業化所遭遇的環境問體,已不僅是單一群體的問題,而是全球人類也會遭遇的問題。
2.現有前人種樹,才會有後人可以乘涼。
3.延續波依斯的社會雕塑觀念,讓群眾參與,一起建構未來可以擁有的生態環境
4.為何“榕樹“?因為榕樹適合熱帶與亞熱帶氣候,且為亞洲常見樹種,耐污性好、易栽植,並且ㄧ科榕樹的壽命,如果沒有經人為破壞,則可多至幾百年或幾千年。而且老榕樹下的乘涼及社區經驗,一直是許多人兒時共同的回憶。
5.藝術家石晉華台北雙年展「台北的X棵樹」計畫,當初有感於籌辦國際花卉博覽會,移除一千兩百棵樹木興建展館,造成一六二棵樹木死亡,今年參加台北雙年展時預計募款,將一六二顆玄武岩堆放成一堆石塚,紀念死亡的樹木。
6.目前都市更新計畫大部分的計畫,幾乎是整建住戶的重新園地規劃,政府標榜的的是建築物的容積增加,以及地 值的升級,一棟棟無特色的新建築,強調美觀,整齊,光亮,一方面,是收購舊社區,或是移走原始生態生林,變為人造公園,如2010年宣佈執行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所牽涉及討論如何打造一個生態公園的議題。(見附件連結)
執行方法提案:
1.由政府買樹,社區人民種樹。重一棵樹,或許可以社區決定,但是一個龐大數量的樹木植栽,必須政府的支持,並且社區認養,因為在都市裡並非所有人擁有廣大的私人空間。
2.政府與企業合作,一起提供榕樹的生活空間。在新的社區或大樓規劃,提供至少一棵樹,方圓10公尺沒有其他障礙物的樹種生活空間,在樹旁,也可以成為未來休息乘涼的休憩所。
3.每棵樹,一個保險。保證一棵樹的壽命,每種一棵樹,政府必須承諾,保證樹木至少100年的生活壽命。不能 因為都市更新,而剷除樹木,如有無可避免的因素,也必須將樹木完成移至安全可生長的空間。目前,台北市文化局,雖有“樹保條例”但是僅限樹齡50年以上, 樹胸圍2.5以上,至95年統計為止,全北市不包括不含山坡地範圍及陽明山國家公園、市立動物園內未開發地區、松菸體育及文化園區,僅有1490棵被保護樹木。應該要放寬保護的限制。
都市裡,車馬龍間的樹群想像圖(圖:葉育君)
Joseph Beuys, 7000 Oaks. West 22nd Street between 10th and 11th Avenues in New York City.
Photo: Ken Goebel.( http://www.diaart.org/sites/main/7000oaks)
波依斯 《七千棵橡樹》 (圖片來源: http://farm1.static.flickr.com/150/387060867_22fada86aa_o.jpg )
波依斯《七千棵橡樹》1982 http://www.art-here.net/images/image/1247816583.jpg
相關議題的網路資料:
從生態藝術看藝術裡的典範轉移-吳瑪俐
http://sowkh.sow.org.tw/e-paper/theme/t-070716-01.html
波依斯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seph_Beuys
7000棵橡樹 http://en.wikipedia.org/wiki/7000_Oaks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约瑟夫·波依斯:《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http://www.bbtpress.gxnu.edu.cn/homepagebook/2100/a05.htm
關於社會雕塑 及七千棵橡樹 文/宋國誠(文化評論家)
http://www.pots.com.tw/node/966
藝術家石晉華推動「X棵菩提樹計畫」 http://www.kcg.gov.tw/ArtsActivities_Detail.aspx?n=02871A980EF282A6&ss=
http://xbodhitrees.blogspot.com/
都市公園的誕生,生態城市的院景與反思
http://mypaper.pchome.com.tw/hakkapark/post/13208633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