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現況
2015年10月起,因CNS安全法規限制,拆除青年公園及大安森林公園磨石溜滑梯,引起市民『拒絕油鋸罐頭化』聯署行動。近年來公園模組化塑膠遊具氾濫,許多傳統石造遊具陸續被拆除更換,台灣公園愈趨千篇一律,材質單一。
塑膠遊具問題 :
由於台灣夏天高溫、冬天多雨,戶外的塑膠油鋸與國外相較更容易脆化,熱天會發臭,還容易靜電。另外安全滿點、趣味零分,普遍發覺現有遊具缺發挑戰與刺激,限制孩童身心發展。
經過資料搜集分析,發現國外的遊具材質多元、體驗的方式千百種,甚至還有許多公園設計考量周邊環境與季節交替變化,而有色彩規劃,反觀台灣的公園塑料顏色單一,都市酵母團隊一直以來都從環境美學的角度切入都市生活,希望藉由此次機會,讓大眾能重新思考公園未來的可能性。
2016 臺北世界之都,在國際設計合作計畫( WDC International Design Open Call )的6件提案中,都市酵母 City Yeast與西班牙basurama團隊,共同提出Re-create Taipei 臺北鄰里公園翻轉計畫,針對台灣公園單一化的現象,重新思考公共空間的本質,讓人的參與成為設計的一部份,試著將一成不變的環境,轉換成不斷刺激創意成長 的地方。
兒童志氣公園&市民秋千實驗基地
這次翻轉的兩個地點,分別在正義郵局旁的空地,以及市民大道下的橋下空間,和兩地的里長、民眾共同合作打造。
正義郵局旁的空地,因為緊鄰著正義幼兒園,在這次的計畫中被改造為「兒童志氣公園」。西班牙團隊將大型的水塔拆解重組成不同型態的遊具,像是隧道、迷宮等等,讓小朋友在遊玩的時候可以嘗試不同的路徑。水塔內側則貼了各式的材質,透過觀察及觸摸,打開多重的感官體驗。「市民秋千實驗基地」則位於市民大道的高架橋下,利用當地高挑的空間,將路燈打造成一座巨型的秋千。
志氣與實驗,是此次計畫的精神,意味著大膽突破現有環境的安逸舒適,像一個充滿挑戰的實驗室,挑戰人們對遊具的既定印象,也挑戰人們對於環境安全的定義。翻轉政府與民眾的觀念,促使都會空間活化,帶來新的環境教育啓發。
----------------------------------------------------------------------------------------------------------------------------------
計畫願景
「體驗共創」是城市發展進化值得的教育投資,未來的鄰里公園需要翻轉政府與民眾既有觀念,與在地居民一起發展空間多元想像,甚至可以談談現行公園法規的修改,讓遊具有更多五感教育啓發,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透過國際合作 - 資源再生 x 空間活化 x 在地社群與青年共創。
『未來的公園:你我都是創造者!』
URP:硬體 x 軟體 x 營運
硬體 - 遊具設計.街道家具.空間營造
軟體 - 美學概念.教育機能年齡通用.族群多元
營運 - 維護管理.社區凝聚在地特色.主題機能
都市酵母提出新概念:臺北的公園再生計畫 Urban Regeneration Park 。 由政府提供平台,把空間還給民眾,減少硬體架設,增加軟體的投資以及新的維護管理機制,創造多元共融。新的公園形態除了都會公園所需要的運動、遊憇、教育、接觸自然的場所,還有更多元的樣態與可能性。
議題思考
1.因地制宜的空間活化實驗
2.每個人都能參與的公園
3.歐洲遊具為何大不同
4.台灣狹義制約的安全思維,以及發展已久的警語文化
5.從共創思維再定義鄰里公園
預期影響
1.喚醒民眾對公共生活提案意識
2.修改已僵化的安全法規,落實具啓發的全環境教育
活動相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