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037 - 找回那個可以曬曬棉被的美好時光

著 / 蕭有志
日期 / 2011.04

想像一下這座城市在許多年後,你我身邊常見的公寓頂樓違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屋頂平台化為一塊塊花園綠地或都市菜園,小巧的遮蔭棚架或小型溫室穿插其間並結合了小型的太陽能或風力發電設備,雨水回收設施在城市的每個頂樓都設置著,除了提供家戶清潔及澆灌用水,更成為枯水期民眾賴以維生的家戶用水,同時也 減少了雨水對樓板的侵蝕損壞。頂樓再度成為大家可以曬太陽、曬棉被、賞月、看夕陽、享受都市農夫之樂,甚至舉辦鄰里活動的好地方。商業區內的頂樓在增加逃 生設施後開放了商業使用,台北開始出現合法的頂樓特色民宿,台灣特有的工廠預製木造鴿舍化身為頂樓客房,吸引了許多國內外的旅客。許多藝廊、咖啡店開始在 頂樓營業,音樂與小型劇場表演開始在頂樓出現,台北的天際線還是多由這些小巧可愛的四層樓公寓所形成,這條線具備了辨識台北城市空間的特質,它並沒有拉高,但就像台北的街道一樣,台北的頂樓充滿了迷人的生活感與台北特有的都市活力。

以上那段對台北天空未來的想像,想必引起了許多生活在台北公寓空間的人們對屋頂平台(頂樓的官方稱呼)的愛恨情仇。屋頂平台確實曾帶給許多台北人美好的記憶,它曾經是出大太陽時家家戶戶曬被服的好地方,也是中秋節烤肉的最佳去處。但自從約莫二十多年前吹起的違建風潮,許多頂樓住戶陸續以修繕漏水為藉口,從簡易 的棚頂開始,緩緩的室內空間化與私有化屋頂平台的空間,除了鄰居間公私空間權利之間的爭議外也常因逃生安全的問題引起了許多居民間的衝突。這項超大規模且如連鎖效應般的DIY城市景觀改造運動,在主管機關的放縱下一發不可收拾,最後以「臺北市違章建築處理要點規定」的訂定加以收場,規定中將民國84年1月1日以前的違建界定為「既有違建,除所在涉及重大公共安全危害外,原則上不會積極拆除。 這項法令造就了今日鳥瞰台北城時的主要景觀特徵,無論當年設計這些公寓的建築師們多認真的投入心血,或在設計中顯現了多少背後的美學訓練,平屋頂這項早年現代主義建築師們擁護的建築特徵,早已被台灣多雨的氣候及早年不算完美的建築防水技術所打敗,最後更被這些民間頂樓屋主們順勢而為的DIY違建修漏工程給予了最後一擊。而在台北城這波屋頂平台違建風潮吹起後,整個城市經過了二十多年後開始有了較嚴格的法規與執法能力。但此舉卻相對使得許多屋頂平台違建雖早經多次改造,但因為「身份」問題,卻反而選擇在材質、工法上刻意模仿早年簡易蓋起時的原始樣貌。在現下市政當局舉起「都市更新」 大旗猛力的想要掃除所謂「窳陋建築」之時,這些具有「窳陋」之相的屋頂平台違建,其實需要的是與其所在下方合法建築實體大不相同的「都市更新」法令對待。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這些窳陋建築的形成市政當局其實負有政治上的責任,實在應該提出更積極的政策加以介入與面對。

屋頂平台違建的問題一直是所有政治人物與行政官僚不願去面對的問題,因為處理這件事情的難度太高,而且在過程中容易得罪許多手中握有選票的市民,以至於擱置現況等待整體建築拆除重建變成現下回應此一問題唯一的可能。 從另一方面思考,形成台 北天際線的這些公寓屋頂平台空間,其實正是塑造台北城市空間文化的重要識別元素,若能從這個角度發揮創意,結合建築修繕、城市管理、社區發展、生態環境、能源、文化、商業及觀光策略,在多重面向擬訂政策,研發一種回應頂樓問題更適切、訂製化的都市更新與市政管理工具,以此積極介入城市頂樓的改造。若真能如此,都市發展當局所謂台北城的永續發展也許將不再是一種量化數字的虛無口號,而是從改善台北人居住空間與天空的關係開始,實質的找回那個可以讓大家曬曬棉被的美好時光。

Share/Bookmark
 

N.0001 - 如果青年住宅能蜿蜒地在淡水河畔左右

N.0002 - 巴黎,建立在美感要求上的城市

N.0003 - 臺北的特色建築在哪裡?

N.0004 - 臺北草地新居實驗

N.0005 - 友善藝術創作者的城市以及友善城市的藝術創作者

N.0006 - 燕子步道

N.0007 - 臺北鐵道文化園區2030 一則關於鐵路臺北機廠命運的城市寓言

N.0008 - 2020年前就能達到的臺北都會景況

N.0009 - 垃圾桶的設計之美,瞬間昇華人心

N.0010 - Taipei, Taipei

N.0011 - 數位生活公車亭

N.0012 - 彩繪垃圾桶

N.0013 - 如果臺北的鐵窗和屋頂違章都漆滿白色

N.0014 - 臺北外送便當城市?

N.0015 - 文化活動與城市行銷

N.0016 - 公共空間裡的耳朵們

N.0017 - 綠生活行動計畫

N.0018 - 新一代栽培與都市實驗結合

N.0019 - 都會周邊的自然 - 讓自然在自然的狀態

N.0020 - 如果臺北淡水線能有個Taipei MRT University

N.0021 - 2030年的臺北招牌

N.0022 - 從市場開始,面對台北城市管理的複雜性

N.0023 - 臺灣節慶狂想曲

N.0024 - 捷運書箱有書香

N.0025 - 清道夫與治國論

N.0026 - 房子重生計畫

N.0027 - 如何讓臺北更友善?

N.0028 - 聆聽的教育

N.0029 - 如果每個中小學接送區都是都市社區的回收交換場

N.0030 - 向維也納的城市素養借鏡

N.0031 - 從公園到花園到菜園到生態綠洲:城市生活中的植作角落

N.0032 - 七千棵老榕樹計畫

N.0033 - 公園與都市人的百種生活

N.0034 - 從菜市場到餐廳

N.0035 - 如果民生社區四樓公寓的樓梯都是一幅垂直彩繪

N.0036 - 用大片綠色摩擦眼睛

N.0037 - 找回那個可以曬曬棉被的美好時光

N.0038 - 台北慢走樂活日

N.0039 - 音. 樂. 會

N.0040 - 如果台大醫院也是一個靜謐而開放的公共花園

N.0041 - 沖掉廁紙,刷亮城市齒隙

N.0042 - 水都威尼斯與被隱藏的台北河川

N.0043 - 人人有好居

N.0044 - 一體成形的好走人行道

N.0045 - 都市生態圈再造,增加都市動物多樣性

N.0046 - 行動中的城市 - 在行動中看城市

台北好居城市未來觀forum record

台北好居城市分享座談會

pecha kucha night coming

CITY YEAST Copyright
 
newsletter    
  SUBSCRIBE ENEW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