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感光-台北光偵探 ]
一天之中,城市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夜晚呈現,
當黑夜逐漸降臨,燈光一點一點亮起來,
你對入夜後的台北有什麼印象?
出發吧,變身光偵探,
在感光老師專業引導下,實際走訪台北巷弄,
觀察各區獨特性格,探討燈照對區域氛圍、人們生活的影響,
『感光-台北光偵探』分成三階段活動,四個台北街區,五位光專業設計,這場城市光環境的偵探探索由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策劃與臺北街角遇見設計合作,集結了對光環境的討論,我們思考著台北!
活動方式
活動採三階段,第一階段教導學員擔任光偵探的技巧,認識街區環境,學習放慢腳步,以都市居民、觀光客不同角度感受;在學員各自到選定區域進行白天夜晚觀察後,第二階段由具備豐富經驗的光專業擔任感光老師,帶領學員一起踏查討論,引導學員分析思考;最後,創造一個公部門、光專業、學員交流的平台,讓台北都市環境的關係利害人,共同參與、勾勒出台北未來的夜晚景觀。
第一階段【Pre-Workshop】 光偵探技巧傳授
由計畫主持人林大為老師,帶著全體光偵探走一趟中山商圈,引導學員感受環境中光與人的互動,學習觀察燈光照明對街區的影響,傳授光偵探技巧,啟動每個人的感光能力。
第二階段【City Walk】街頭踏查行動
台北市行政區各有不同特色,這次活動選定西門町、民生、碧湖、景美四個風格鮮明的街區,在經過第一階段示範後,各組學員先自行至選定區域以自己的方式觀察記錄,再與四位感光老師一起深度踏查,討論四區不同的生活型態、不同氛圍的光環境。
活動時間:9/19(五)19:00-21:30
碧湖街區
光偵探觀察地圖
民生街區
光偵探觀察地圖
西門町街區
光偵探觀察地圖
景美街區
光偵探觀察地圖
第三階段【Presentation】結果發表,提出台北光環境願景藍圖。
理想光環境的規畫需要市民與公部門攜手合作。在最後成果發表階段,邀請公部門、光專業、學員一起參與,創造一個交流平台,藉由成果報告及座談中每個人不同的觀點,重新看到台北街區夜晚面貌,描繪出夜晚台北都市新景觀。
活動時間:9/27(六)13:00-17:00
學員背景|
在不到三個星期的報名時間,吸引了近110名來自不同領域的報名者,而實際挑選參與活動的32位光偵探,分別來自建築、室內空間、工業設計、劇場、光學科技、藝術、公共政策、電腦通訊等各具專業背景的學生或上班族。
感光老師|
此活動為台灣光專業首次聚集,由獲得無數國際照明大獎的燈光設計師林大為擔任計畫主持人,三位新生代燈光設計師林世秉、林靖祐、陳怡彰擔任感光老師,匯集市民對理想光環境的想像,讓台北的夜晚更美好。
|
計畫主持/感光老師 林大為
『理想的光環境應該以人為出發點,仔細的照顧人,而不是以道路跟車子為主。所有的光都是有文化的意涵,而且非常恰當呈現這個都市的故事,因為光就是這個都市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背景》 現任月河燈光設計有限公司負責人,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曾任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20餘年,對於推廣光環境意識的熱情始終不減。他認為身體不動,腦子便不會動,著重以創意,實際操作方式,教導參與者學習光和影。 2007年受邀擔任PLDA鹿特丹燈光工作營指導設計師,演講足跡遍及土耳其、新加坡、美國、印度及義大利等地。
《作品》 捷安特台中總部 (獲2012國際Illumination Award卓越獎)、潤泰敦仁室內燈光 (入圍柏林PLDC最佳燈光設計)、北港溪觀光吊橋 (獲2006 IIDA戶外照明卓越獎)、中台禪寺燈光設計 (獲2003 IALD卓越設計獎)、監察院、高鐵桃園站、清水休息站等。
|
|
感光老師 林世秉
『如果是在森林裡,確實不一定需要光,但在城市裡,光扮演的就是必須存在的角色。記得剛開始學照明設計的時候,是追求"看到光,不看到燈"的境界,可是這些年慢慢深化覺得是"看到影,然後偶爾看到光"。影,讓整個空間更有深度或者層次,更為重要。』
《背景》 現任肯緒照明設計主持設計師,工研院綠能所照明設計講師。 在深厚劇場美學的人文底蘊下,擅長解構原有空間場域元素,重建光環境視覺焦點次序。 希望藉由流暢的光影層次畫面安排,提供觀看的人,無法一眼窺盡的視覺經驗,讓建築與空間透過光述說自己的故事。
《作品》 新北大橋(獲2012 IES Award of Merit)、佛光山台北道場、華山園區千層野台、麻布山林詠山館、工研院51館科技之窗展示館、桃園機場入口意象公共藝術品<迴>、當代藝術館<葉錦添個展>、2011台灣燈會光環境設計。
|
|
感光老師 林靖祐
『我希望這是一個可以延續,一個永續的,像播了一顆光的種子,一個好的開始。經由這個活動,包括我自己,可以在活動後,對日常生活的光環境有更多的省思,有更多的感覺,更用心的去感受,並對大家未來生活的光環境,提出一個更好的願景。』
《背景》沁弦國際設計主持設計師,實踐大學、東海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旅居紐約期間曾參與過多項大型國際知名建案之燈光設計,對光具有專業的理性與感性的敏銳度,認為光不僅是功能性的照明,亦可以是形塑意象並與在地文化結合的光影藝術。希望藉由教學與實務的經驗,激盪出更多對光環境有感、對生活態度細膩的專業,一起用「光」打造出屬於台灣的夜晚城市印象!
《作品》 <聯合登陸艙計畫>展場燈光規劃、月津港燈節<燭火之道/月河之橋>、ADA新銳建築獎特展(嶼山設計/林聖峰)、<營光塔>公共藝術燈光設計 (與藝術家姚仲涵共同創作)、藝術家徐瑞憲紐約個展、<景 郭英聲-葉子奇-陳建榮>紐約聯展<不止>藝術家陳張莉紐約個展、Mahna Mahn紐約Showroom。
|
|
感光老師 陳怡彰
『我們不會去期待台北變成一個像紐約或上海的城市,因為每個城市都有他自己特殊的環境、文化背景和歷史,到了晚上,應該要發展出城市它自己獨特夜間的風貌。而這絕對必須回去從頭思考,住在那個地區的人、那個環境的需求是什麼,當從這兩個角度來思考,就可以建立出一個比較完整、比較適合的光環境。』
《背景》 現任偶得設計主持設計師。 參與過美國、南韓、中國不同案例,從複合住宅、河岸公園到博物館,強調以「光」為媒介,切入在地文化肌理,融入每個細節以呈現空間獨特美學。目前在母校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致力於光環境相關議題研究與教育推廣,並在2012年成立工作室,讓研究成果走出學校,在實際的都市空間中成長茁壯。
《作品》 <夏日狂歡-葉錦添個展>展場燈光設計、紐華克河岸公園景觀照明設計、費城自由圖書館室內照明改善與燈具設計、紐約史東尼布魯克大學科學廣場景觀照明規劃設計、紐約杭特大學社工院新大樓室內照明規劃設計、紐約庫伯修威設計博物館室內展覽照明系統改善設計、四川重慶新天地照明規劃。
|
活動成果
【民生】光之綠洲 — 點亮人與人的美好互動
『我覺得民生社區是一個有人情味的地方,有居民居住、會出來活動,還保留人跟人之間的互動,這是臺灣很美的地方,燈光,是我覺得可以去輔助這件事情,讓臺灣這個人情味被看見,而不只是照明,或者是裝飾。』
—民生組學員 呂家慧
民生社區是台灣第一個全國性美式示範社區,有完善的公共休息空間。白天可以看到濃密綠樹,甚至是後巷也有許多盆栽,呈現出整齊、綠意盎然的感覺。但到了晚上,民生社區就好像就是披了一層昏黃的紗,整排的黃光讓社區瀰漫著想睡覺的感覺,此外由於光源集中在民生公園,人也大都擠在民生公園活動。
光偵探開始思考,希望用光點串起民生各個不一樣的地方,連結居民們的夜間生活,營造民生獨具的特色,於是他們提出光之綠洲,綠洲為沙漠中的水源及生命的聚集處,希望光之綠洲遍布於民生社區之中,像是光的藏寶圖,讓居民藉由光的營造,能夠有更多的互動。
【碧湖】光與自然的協奏曲 — 創造人與生態共生的和諧光環境
『碧湖的特色是在於如何去創造一種人與生態共生,自然和諧的光環境,既顧及到居民的使用習慣、運動習慣,然後也不去破壞它既有豐富的生態,這種互相共生的過程,我覺得是一個非常珍貴,並且需要去保存的特色。』 —碧湖組學員 陳婉寧
到底是要給人使用多,還是尊重生態多?這是面對環境時,首先要思考的問題,尤其當生態是都市景觀特點時。碧湖,一個以湖為主體的公園,有著豐富的生態植披,走在公園內就可以聽到蟲鳴大自然的聲音,這是都市中難能可貴的事。由於周遭是住宅區,夜間使用的人多是當地居民,年齡大概20-60歲之間,除了慢跑、拉琴、聊天,在碧湖公園內還設置了釣魚區讓人釣魚。碧湖不是原始生態區,也有開放讓人活動的地方,因此光的舒適度就要被照顧到,於是光偵探開始構思,如何在這個公園生態跟人的活動範圍有一點點交錯的地方,打造一個平衡的光環境。
例如公園內著名景點之一的九曲橋,橋跟湖的關係原本應該非常親近的,但目前到了晚上LED燈光呈現的方式,太過強烈地表現橋身的質感,且當人在橋上行走時,也會因為眩光無法直視湖畔。光偵探參考國外案例,建議將燈光建構在扶手欄杆下,不但將橋身也可以跟燈光一起做共構,透過燈光跟湖面的倒影,營造出湖面詩意的呈現。
【景美】光之全能挑戰 — 連結多元夜晚生活空間與需求
『其實我以前念書的地方在景美附近,常常到景美夜市跟河濱散步,但一直都沒有太多感受。藉由這次的活動,我重新看到景美光環境很多雜亂的地方,也同時感受到,其實我們應該可以讓這個環境更棒,來回應景美這麼美的地方。』 — 景美組學員 王進坤
景美,步行15分鐘的路程中,集合了台北人兩大熱門夜間活動場地:夜市和河濱公園,就像是台北市的縮影,在短短距離內,從高密度商業區,轉為開闊休閒空間。從招牌林立的夜市,途經住宅及國小,轉換到景美橋下的河濱公園,光偵探觀察人們的使用行為,將踏查路線分為住商混合區、文教區、河濱公園、景美橋(地標)、夜市,感受分析在這豐富複雜場域變化下的光環境,歸納出可改善、也是台灣常見的光環境問題,並提出建議。例如河濱公園為了要打亮運動場地,功能性的考量使得整個空間光源顏色混亂。針對色溫對比大問題,光偵探以紐約High Line為例,建議用不同燈具搭配,高的燈凸顯空間的功能,搭配低尺度照明,把行人通道打亮,不樹立整排的高燈,反而更具有指引功能,兼顧功能性及空間視覺美感。
【西門町】光之風華魅力 — 展現新舊融合的時代感與文化特色
『西門町是一個非常熱鬧的地方,每次我都會覺得環境實在非常的豐富,但說不上來總覺得在不同區域有不同感覺,經過老師帶領、解說視覺次序後,我慢慢知道我的感覺是怎麼產生,我希望在更了解西門町光環境後,透過一些改善方案,讓西門町擁有它不同文化特色的同時,又相當的協調。』
—西門町組學員 張建宏
在1980年代中期以前,西門町代表台北最繁華的娛樂流行聖地,隨著台北市逐漸向東發展,西門町的商圈地位幾度式微,而後捷運板南線通車、中華路林蔭大道闢建,以及西門特色商圈的重建,使得西門商圈進入另一階段的復甦,並成為青少年次文化的代表、國際觀光背包客造訪之地。這次光偵探觀察的路線除了熱鬧的商業區,還包含聯合醫院、電影公園、天后宮,在不同文化特色中,光偵探希望重新用光述說每個不同空間的故事。
例如電影主題公園原本是臺灣瓦斯株式會社,後因為環境污染及虧損而倒閉閒置,園區內還留有煙囪遺跡,但目前照明方式容易讓人忽略,光偵探建議重新用投射光,凸顯有層次的線條感,也提高煙囪的能見度,吸引大家駐足重新認識這個空間的歷史軌跡。
光,不僅是照明
更代表了一個城市的高度
無法觸摸、無所不在,這是光的特性,我們卻習以為常、視而不見,更將原本美好的光,擴張成為過度的光亮,讓都市樣貌迅速轉變。招牌都成為霓虹燈閃耀才足夠醒目,LED隨處可見,好像才能保障安全,夜晚的都市,於是成了一團光亮,忽略了使用者真實的感受,也遺忘了呈現環境文化特色的思量。
理想光環境需要整體環境的控制,每一項事物彼此之間都是連動光譜,環環相扣。僅有變動局部的設計,單點打亮,容易造成光污染。在技術進步的現在,我們更應整合眾人之力,以更好的使用思維,正確的運用資源,讓人們夜間活動時感到安全舒適,提升都市整體美感,讓都市變得更好。
光偵探,不只是單一活動
更是改變未來的第一步
社會改造需要公民參與,從思維的扭轉,到軟硬體的更新,2012-2013年基金會對台南城市區域空間,進行訪查,與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在地意見領袖、社區攜手合作,結合地方特色及設計思維,將探索化為行動,打造台灣首座「光之廟宇」-台南風神廟。執行過程中,基金會不間斷地帶領民眾從關心生活環境出發,並藉由具體的光環境改造案例,啟發自身對環境的使命感。光環境運動不只是著重硬體的改造工程,因為光源只是輔助,文化、歷史、空間與建築物本身才是主角;因此,基金會相信唯有經過充分溝通的整合,才能讓推廣更全面,改變兼備包容,擴大且持續乘載動力。
光偵探從人文關懷、文化傳承的立場出發,這次活動結束後,我們也看到了公部門、光專業、學員被點燃的熱情,不僅打開了感光能力,紛紛表示希望可以延續、並有進一步的實踐。光偵探活動搭建一個光的交流平台,並設計參與機制,串聯公部門、專業、市民一同參與。唯有當所有人開始對所處環境用心傾聽、感受,對都市中光的美感要求提高,不再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提出對所居住都市、或生活共同的期望,我們也才能期待有更美好的生活環境,構築光影、人文與生活的都市新風景。
臺北街角遇見設計感謝中強光電基金會,用光點亮台灣,讓理想光環境成為你我美好生活的必備條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