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都市酵母x水越設計 贊助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日期|2013.06.15 Sat.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都市酵母客廳
時間|10:00~18:05
內容|
一場從聲音出發的都市體驗,擴大聽覺感知細胞,細膩觸探充斥在生活中,熟悉卻又陌生的聲音記憶。臉頰輕觸大地,聆聽都市的脈動;敲擊碰撞,開發材質聲音考;閉上雙眼,勾勒腦海中的聲音圖像。讓我們用聲音寫下關於都市的聽覺詩篇。
指導單位 ︱ 臺北市文化局
執行單位 ︱ 都市酵母
策畫 ︱ 都市酵母團隊 周育如. 蘇于軒. 張芳睿
講師 ︱ 柯智豪
錄音協力 ︱ 施鈞耀
參與學員 ︱
林瑋婷 / 設計助理
李思敏
郭宜濃 / 大葉大學工業設計系三年級
陳彥伶 /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產品設計組二年級
簡佑倫 /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五年級
蘇子璇 / 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三年級
蘇莉芳 / 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四年級
工作坊流程 ︱
09:50 - 10:00 集合簽到
10:00 - 12:00 都市音符探索講座 / 主講人:柯智豪
12:00 - 13:00 自由午餐時間
13:00 - 15:20 都市聲音漫遊與採集體驗
15:20 - 16:00 體驗分享
16:00 - 17:30 小組討論:寶藏巖聲音考
17:30 - 18:05 小組分享
工作坊記錄 ︱
都市音符探索講座 / 主講人:柯智豪
錄音教學與準備
寶藏巖聲音採集體驗
聲音體驗思考與分享
「因為寶藏巖這裡算是很寧靜,橋上的車所發出的聲音就會在這裡特別突出,而蟲鳴鳥叫在這裡反而是非常普遍的聲音,在台北,格外需要被保護,居民和遊客所製造的聲音,在這個錄製過程反而像火花,能創造一些不同的聽和感受。」 ㄧ 林瑋婷
「從都市酵母、樹叢、住家,一路到河岸、高架橋、釣魚的人、騎U-Bike的過路人,他們發出的聲音都是很即時、即興的,很自然地存在這個空間裡,而且這些聲音本來就存在著,只是因為我們腳步移動方向產生了對聲音有不同的感受,這個感受搭配野外的聲音和我們自己想錄的聲音以及意外發出的聲音(本來沒要錄卻錄到的聲音),隨著當下的心情成為一個有組織性的聲音檔案或一首歌。」 ㄧ 蘇子璇
「在這,算是相對寧靜的環境了。一路的觀察,在方法上,是由視覺帶動聽覺。沿路,我們總是靠近那些看來有趣、特別的事,並在設備的幫助下,強調了那些細節。在專注探索的情況下,帶著驚喜和提供想像的,是這一路上的好聲音。」 ㄧ 簡佑倫
「聲音具有時空性,保存了那個時空獨一的記憶,再重複播放之後會浮現在錄音當下所處的氣溫、溼度、風、還有周遭的人事物…等等。我又覺得聲音或許具有專一性,因為只有錄音的人聽到自己所錄製的聲音才能被帶回當下,如果給別人聽可能很難去分辨,甚至會誤認。要如何做才能改善都市中聲音的品質/環境? 如果就工設的觀點來說就是很現實的設置隔音牆之類的;但如果噪音能轉化為另一層次的聲音進而和城市互動不知會變成怎樣。可以錄製該城市的聲響、噪音、人聲,製成聲音地圖,讓每個市區除了有視覺上的地圖外,更能用聲音去感受當地的人文感情。」ㄧ 陳彥伶
「在河岸的時候比在寶藏巖來的涼快,聲音也多了這段,是一種轉換。從寧靜但悶熱到涼快、熱鬧,中間感受到了鳥鳴的聲音、舊房子的聲音,走在石板道路上和青草地的不同,到了河岸旁更能清楚聽見蟬聲,但也多了人聲,總覺得寶藏巖和河岸似乎是兩個不同的都市。寶藏巖帶給我的聲音感受就是河岸,就是悠閒、腳踏車聲、人聲、狗叫聲,車聲則多了都市的味道。 怎麼改善都市的聽的環境? 應該說怎麼賦予聲音的特色吧,因為聲音真的是很因人而異的。」ㄧ 蘇莉芳
小組任務一:寶藏巖聲音裝置思考
小組任務二:30秒寶藏巖聲音剪輯
小組成果分享一:寶藏巖聲音裝置思考
聲音與聽覺息息相關,都市中除了視覺外,我們還有觸覺、聽覺、嗅覺等,從研究探索到開發好的聲音環境,是都市酵母長期發展議題。
相關內容連結:
聆聽的教育 - 蔡宛璇,Yannick Dauby
http://www.cityyeast.com/passion_show.php?newstype_id2=52&news_id=484
造音翻土
http://www.cityyeast.com/passion_show.php?newstype_id2=36&news_id=1182
都市聲音研究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77702448991417/?fref=ts
|